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特斯聯華先勝:未來城市到來的基礎是萬物互聯

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迪

“需要專業且專注,具備技術與業務轉化能力,最關鍵是要有使命感,要有大局觀,有選擇,有規劃,同時要有自驅力。不能停留在技術的空中樓閣,要以強大的技術創造的生產力去創造價值。”近日,特斯聯CTO華先勝在接受採訪時,談及了“技術人”的格局與要求。

特斯聯CTO 華先勝

華先勝指出,首先,技術人還是要有使命感,有使命感才有進取的精神,有大局觀和很強的自驅力。另外,對技術人有兩點要求——既能夠追求技術的卓越,同時又能夠追求產業價值的實現。“我們要透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價值的打造去創造未來城市。我們不能停留在技術的空中樓閣,也要以強大的技術創造的生產力去創造價值。”

“從微觀層面來講,技術人要專業且專注;從中觀上來講,要有技術和業務的雙重能力,要有演算法和系統的雙重能力;從宏觀上來講,要有使命感,要對未來有判斷,有選擇,有規劃。”他進一步解釋稱,“其實,我們處在這個時代是特別幸運的一件事情,作為技術人應該感到非常自豪。因為技術的發展讓世界改變,不是我們躺在那裡就實現了的,一定是有一些人把它做出來的。我希望這些人是我們,我們解決了其中很大的問題,尤其是未來城市的構建——是我們讓未來城市變為了現實。”

“技術人”華先勝及其規劃

據瞭解,他對特斯聯的整個研發體系和技術產品體系進行了整理,也是他加入特斯聯以後的第一項工作。

“之前特斯聯在技術、產品層面都有不少積累,在一些真正的業務場景也有不錯的實戰成績,而我要做的是幫助集團形成一個完整的環環相扣的體系。”華先勝告訴記者,“我和艾總(特斯聯創始人兼CEO艾渝)討論過後,對研發的整體組織架構做了重要調整,把所有的產品、技術、研發彙總到一起,形成了幾個重點的研發團隊。同時又對技術產品體系做了梳理,構建了五大產品體系。”

第一層:IoT,特斯聯會做選定領域的感測器、控制器,同時也會做邊緣計算的硬體計算的裝置,以及機器人。特斯聯選擇性地部署——邊緣計算的硬體佈局得更多一些,並有一系列的產品,適應不同場合下邊緣計算的硬體的能力。

第二層:City OS,是特斯聯主打的產品。IoT層能夠把城市的物模型、空間模型串起來,無縫連線。跟一般的IoT平臺不同的地方,特斯聯City OS能夠構建一個萬物互聯的數字孿生模型,同時在這基礎上實現智慧化。

第三層:AI和大資料,在這一領域,過去特斯聯與許多合作伙伴共同展開了探索,逐漸完善AI的中臺化能力,形成更多有自己特色的人工智慧的能力。結合特斯聯與生態合作伙伴的共同探索,會形其所專注的樓、社、園、城這四個領域的大平臺。同時特斯聯也在規劃無限智慧擴充的能力,既讓技術的單點能力能夠擴充,也讓場景化的能力能夠自由擴充。

華先勝認為,“因為單點AI能力是很難展現廣泛的豐富的價值的,但是場景化的能力可以。”

第四層:APP(應用)層,特斯聯在應用層專注的幾個典型應用,如社群場景,園區場景,辦公場景,把這些場景所積累的通用模組變成一個平臺,同時讓更多的開發者能夠利用下面幾層的能力在這個平臺上開發應用,這也就成為了特斯聯的第五層(City AIoT Framework)。

“我們規劃的這五層是層層相扣的,每一層都很重要。”他指出,“在我們的設計中,每一層是強相關,同時又是相對解耦的,每一層都可以單獨做一個產品去支援單獨的場景,既互相依賴,又分層解耦,這是一個靈活的架構。”

AI無法誕生下一個畢加索

近期,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美術大賽的冠軍作品《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讓生成式AI成為廣受行業關注的熱門話題。

對此,華先勝表示,儘管機器學習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在見過足夠多“低維空間”樣本的情況下可以模仿出藝術家作品的樣貌,但並不具備類人的“高維空間”的能力,因此無法誕生下一位畢加索。

“人的藝術創造力是三維空間或者是更高的空間中的能力,這體現在繪畫、寫作、音樂等。人的作品,是能力的投射,就好像投影將三維空間變為二維空間。而機器學習的這些演算法是從二維空間的這些樣本學習的,它其實並不能學到三維或者是更高空間的能力。雖然機器學習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但是很難突破到第三維,完全具備人的創新能力。”他進一步解釋稱,但它見過足夠多二維空間的樣本,就可能超越已知的那一部分樣本,拓展到二維空間中還沒被投影的部分,所以機器學習看起來是有創新能力的。儘管如此,機器學習仍然沒有辦法具備人所具有的三維空間能力。

在採訪中,他談到,“今天,AI可以模仿出很多藝術家的藝術作品的樣貌,或許看起來還不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超越,然而要成為一個大師,或是開拓一個新的領域的創新,今天的AI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它無法產生下一個畢加索,下一個達芬奇。另外,AI創造出來的作品是由人來解讀的,人在解讀的過程中又會賦予更深的含義。所以儘管作品看上去是機器創作的,但最後的呈現是有人的參與的,有人腦力加工的過程。”

他認為,未來的社會一定是一個人機共存的社會,我們需要達到的平衡態是機器做機器擅長的事情,人做人擅長的事情。

AI規模化商用落地

對於AI的規模化商業落地,華先勝認為,無法逾越的三個話題便是——不可替代的價值、規模化的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而場景、系統、平臺,結合演算法、算力、資料組成的六要素則是實現AI規模化商業落地的一條路徑。

首先,是否可以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如果創造的價值可以被其他技術簡單實現,那麼就不能說這個技術本身帶來了獨一無二的價值,也就不會有頑強的技術生命力。

其次,可以規模化。

“今天AI技術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還是有侷限。技術一定要在落地的時候,去深入行業解決實際問題。目前通用人工智慧技術是不存在的。一個領域、場景下的解決方案,能不能規模化複製,是在商業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他告訴記者,“我們看到很多標杆做得很好,但成本很高,投入人力太大,商業化、規模化推廣的時候困難很多,這也是阻礙AI能產生更高價值的問題。”

第三,要有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對於一個公司而言,相較於學術機構或是公益機構,必須要有核心競爭力。技術發展非常快,企業在自身的領域,必須比別人領先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有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華先勝把這三點總結成一句口訣:“一不可,一可有”。“一不可”:就是不可替代的價值,“一可有”:“可”是可以規模化,“有”就是有核心競爭力。這三點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產業化落地。

“另一方面,過去我們做AI,很關注的是三個關鍵詞,演算法、算力、資料。這是對AI的單點能力而言。”他指出,但要實現產業化落地,除了這三個關鍵詞以外還有三個關鍵詞:場景、平臺、系統。

“AI是結合場景的,基於場景化的AI能力才能真正實現落地;另外,平臺化是規模化的前提。一個一個樣本去做很難實現規模化,平臺化能夠把門檻降低,讓更多的人可以從事AI領域的研發,尤其是應用層的研發;系統化是指我們做AI的能力,要從一個演算法,變成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可以進化,可以不斷地成長,應對未來的變化。”他總結道:“場景、平臺、系統,結合演算法、算力、資料組成六要素,是能夠實現規模化商業落地的一條路徑。”

“未來城市會真正實現很多人提出的夢想:真正無處不在的智慧。它的基礎就是萬物互聯。”最後,華先勝認為,三年以後,未來城市應該能夠實現我們所提倡的在樓、社、園、城下的萬物互聯。如今已經實現了一部分,未來是真正能夠實現全面的萬物互聯,這樣就會為智慧化的場景擴充打下非常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