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秦國的崛起之路:從一統六國到一統天下,從秦國到衛國

一、

內憂外患,秦需自強

崤山以東,是戰國其餘六雄,與他們相比,秦人沒有多輝煌的身世:先祖惡來事商紂王,被周武王殺之;非子為周天子養馬有功,受封秦地,非子便以封地為氏,號為“秦嬴”,但秦人依舊只是周之附庸,而秦人又世代戍守邊境,與犬戎為敵。卑微的身世、兇殘的敵人、貧瘠的土地,養育出心狠手辣,能征善戰的秦人,但卻被山東六國鄙夷為“蠻夷”,雖秦地無禮樂教化,但衛鞅與他帶來的大法律條,卻也不再受到束縛,最適合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及至孝公,對衰落的秦國深惡痛絕,決定改革圖強,欲奪回河西之地,完成父輩的遺願。於是孝公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一篇《求賢令》: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引得衛鞅求見,兩人暢談幾日後毫無倦意。從此,這對被後世推崇有加的君臣聯手合作,在秦國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秦國遂強,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改革的道路是艱難的,惠及百姓,卻觸及了貴族的利益,因此嬴姓宗室大多反對,還是公子的秦惠文王嬴駟以身犯險,但都沒有阻礙秦孝公變法的決心,為何商鞅變法能在秦國延續數年,而山東六國效仿不來,最大的原因便是孝公與衛鞅這對君臣始終親密無間。而秦孝公的後繼者們,亦不敢忘先祖之志,因此商鞅雖死,但法律暢行,六國也無一國能做到此。

二、魏從變法,成就霸業

盛極一時的魏國敗了,敗給了日益崛起的秦,其中錯的不是魏國的法律,李悝、吳起的變法,錯的是魏惠王,將先輩留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馬陵之戰,魏國實力大損,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河西之戰,不僅河西之地盡失,魏卒還被秦軍斬首八萬;公孫衍發動“五國相王”引得楚國不滿,楚國向魏國發起進攻,魏國再敗。魏惠王時,曾經強大的魏國卻處處捱打,先祖留下的基業被耗損殆盡,魏國再無力變法圖強,直至滅國。

三、

篳路藍縷,荊鳳夭折

四、

田氏代齊,只圖小利

五、

一彈指頃,由盛轉衰

此外,戰國七雄的燕、趙都有過改革,燕昭王用樂毅改革,使燕有了抗齊的資本,更是使得五國合縱伐齊時,推舉樂毅為將,獲得大勝,齊差點滅國,燕得報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推行軍改,趙國兵強馬壯,名將輩出,拓地千餘里。然而可惜的是,這位昔日雄主,晚年卻因自己兩個兒子對王位的爭鬥,而餓死沙丘宮。秦有商鞅變法,山東六國也有自己的變法改革,但相比之下,卻只有秦能徹底變法,秦惠文王即位,雖誅商鞅,但商君之法並未廢除,此後被武王、昭王、莊襄王、始皇帝沿用,這才使得秦最終能勝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