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安史之亂的昏招到底有多少?唐玄宗、唐肅宗、唐玄宗都用了昏招嗎?

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地方叛亂事件之一,叛亂從755年12月爆發,一直持續到763年才得以平定,時間長達七年。與之相似的西漢“七王之亂”只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原本安史之亂也只1年就可以平定,然而因為唐玄宗、唐肅宗等昏招不斷,最終使得這場戰爭變成了“菜雞互啄”。

一,唐玄宗的昏招:命令大軍出潼關決戰

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了叛亂。當時叛軍主力多達15萬,大多數為胡兵,戰鬥力強,來勢洶洶。河北是安祿山老巢,所以河北州縣基本是望風而降,於是叛軍很快就到達了河南。

唐玄宗在接到安祿山反叛的訊息後,認為是假訊息;在確認了安祿山的確反叛後,唐玄宗開始迅速佈置,主要有(1)將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調往河南。封常清到了洛陽後,募兵6萬,以守衛河南。(2)新設定河南節度使,以防禦黃河南岸。(3)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試圖調動塞北大軍攻擊安祿山老巢。(4)募兵11萬以拱衛長安,任命皇子李琬為征討元帥,並調高仙芝及其軍隊5萬到關中,任命高仙芝為副元帥。

安史之亂初期的局勢

不過,封常清新招募的6萬軍隊缺乏戰鬥力,導致洛陽很快就被安祿山攻陷。於是封常清帶著剩餘的軍隊退入關中,和高仙芝一起守潼關。安祿山攻佔洛陽後,就地稱帝,為“大燕”。當

時叛軍已經深入中原,鋒芒強盛,唐朝關中新招募的10多萬軍隊難以與之抗衡,守潼關,以逸待勞是最佳選擇。

與此同時,河北和河南的新力量正在崛起。河北的顏杲卿、顏真卿起兵聲討安祿山,河北諸郡響應,有十七郡歸順朝廷,安祿山控制的只剩下了六郡;河南方面,許遠守、張巡死守睢陽,阻斷了叛軍南下之路,河南各地的義軍總數不下10萬。在北方,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帶領軍隊收復常山城,擊敗史思明;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又帶領軍隊和李光弼會師,兩大節度使兵力達到了10萬。

此時的叛軍陷入了困獸之鬥中。只要唐朝堅守潼關,那麼安祿山的大軍就會被四面圍剿,等到河北糧草供應斷絕,安史之亂自然就被平定了。然而唐玄宗高估了唐朝軍隊的戰鬥力,要求高仙芝和封常清趕緊出關決戰。然而,高仙芝和封常清認為現在不適合決戰,堅持不出關。

安祿山的叛亂使得唐玄宗徹底對節度使失去了信任,他擔心高仙芝和封常清另有所謀,於是就讓宦官邊令誠擔任監軍,以節制各路節度使大軍。監軍邊令誠到達了潼關後,就汙衊高仙芝和封常清有謀反之心,於是冤殺二將。此舉讓唐朝失去了兩位能征善戰的猛將,又讓宦官權力坐大。

之後,唐玄宗又任命河西節度使哥舒翰為大元帥,調兵8萬出關平叛。哥舒翰以病重為由推辭,唐玄宗不許,於是哥舒翰只能帶兵出征。哥舒翰也認為不宜出戰,應該固守潼關。關鍵時刻,唐玄宗又派遣宦官去催促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只能硬著頭皮出關。結果唐朝雜牌軍和叛軍一接戰就崩潰了,哥舒翰被俘虜,唐軍全軍覆沒。

此戰失敗,關中再也沒有兵馬可以抵擋安祿山,於是叛軍長驅直入,長安陷落。原本陷入困境的叛軍聲勢大振,河北、河北的抵抗力量也消沉了。唐玄宗在潼關失守後就逃出長安,毫無鬥志。當士兵請求唐玄宗留在西北繼續領導鬥爭時,唐玄宗拒絕了,將太子派遣到了西北,自己則逃難於西川。

二,唐肅宗重用宦官,打亂李泌的計劃

從安祿山發動叛亂到攻破長安,僅僅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如果唐玄宗的政策得當,這場叛亂或許在756年就已經基本肅清了。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史稱“唐肅宗”,唐玄宗被迫成為了太上皇。這件事證明了唐玄宗已經失去了將士的支援。此後,郭子儀、李光弼等將領,以及李泌等謀臣都圍繞在唐肅宗的周邊,開始謀劃新一輪的平叛計劃。

李泌是一位非常有智謀的大臣,他謀劃了戰爭的全域性。

按照李泌的計劃,李光弼出井陘,擾亂叛軍後方;郭子儀進入河東(山西),以威脅長安、洛陽的叛軍。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大軍不和叛軍決戰,而是相互牽制,打游擊戰,讓叛軍疲於奔命,顧首不顧尾,顧尾不顧首。到757年,再派遣建寧王李倓從進攻范陽,李光弼從南進攻范陽,貢獻叛軍老巢,如此讓叛軍進退維谷。按照李泌的計劃,需要兩年就能拖垮叛軍,平定叛亂。

最初,唐肅宗也按照李泌的計劃執行,也取得了效果。757年,叛軍開始內亂,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而史思明又據守范陽不聽號令。但是此時的唐肅宗也犯了和唐玄宗同樣的錯誤,他急於出兵收復長安、洛陽,開始違背計劃。同時,妃子張良娣和宦官李輔國互相勾結,謀害了李倓,驅逐了李泌,使得整個計劃也無法推動了。

唐肅宗

很快,郭子儀被調到西北,擔任天下兵馬副元帥,開始進攻長安,結果唐朝大軍慘敗而歸。唐肅宗為了增加軍事力量,又向回鶻求援,回鶻懷仁可汗給唐朝提供了4000援軍,唐肅宗十分高興,和回鶻約定: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

當年秋天,元帥李俶、副元帥郭子儀率朔方等鎮兵及回紇、西域兵共十五萬大軍出征,大軍很快收復了長安。隨後,唐朝大軍繼續東征,洛陽收復。此後,安慶緒大軍退守河北,依然有6萬精兵。758年,唐肅宗調遣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大節度使共20萬的兵力出征河北。

關鍵時刻,唐肅宗又重用宦官。他任命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實際上控制了九大節度使的軍隊。不久唐朝集中了60萬大軍圍攻鄴城,史思明帶領13萬大軍來救。戰鬥剛一開始,風沙大作,唐朝軍隊立馬陷入了混亂,各大節度使紛紛帶領軍隊撤退,史思明大破唐軍,佔據鄴城。之後,史思明殺安慶緒而稱帝,兼併了安慶緒的部隊。

三,安史之亂到底有沒有被平定

鄴城大敗後,唐肅宗就罪過歸於郭子儀,免去了郭子儀的軍權,讓李光弼擔任主帥,又重用僕固懷恩(回紇人)來抑制李光弼。759年,史思明大軍再次南下,洛陽淪陷,戰爭再次陷入了僵持的局面,此後的2年內,平叛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到了761年,魚朝恩認為決戰的時候成熟了,又讓唐肅宗出兵。李光弼反對出兵,認為敵兵尚強,不可輕進。但是僕固懷恩想要爭取戰功,於是請求出戰。唐肅宗於是讓魚朝恩、李光弼、僕固懷恩共同進攻洛陽。在戰爭中,僕固懷恩不聽從李光弼的指揮,在邙山一戰中被史思明擊潰,史思明又乘勝追擊,兵臨潼關。此戰後,李光弼也被免除了兵權,然而魚朝恩和僕固懷恩卻依然受到重用。

魚朝恩

史思明正準備進攻潼關,他的兒子史朝義發動兵變,殺史思明,自稱皇帝。但是唐朝並沒有利用好這次機會。762年,張良娣謀劃殺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結果反對宦官所殺,唐肅宗在政變中驚死。隨後,唐代宗即位,他任用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僕固懷恩為副元帥,並聯合回紇大汗進攻洛陽。

隨後,大軍很快攻陷了洛陽,不過回鶻大軍卻按照“規定”在洛陽進行了大規模的虜掠,唐朝損失慘重。之後,唐朝各部大軍撲向河北,史朝義被殺,安史之亂勉強結束。

但實際上,唐朝根本就沒有消滅叛軍。唐朝大軍出兵河北之前,為了減少阻力,宣佈“東京及河南、北受偽官者,一切不問”。如此,原本是安祿山、史思明之下的各級將領紛紛宣佈投降於唐朝,唐朝又冊封他們為節度使,繼續統轄河北各地。最終,河北又出現了三大節度使,分別是成德軍節度使、魏博鎮節度使、幽州盧龍節度使,統稱為“河北三鎮”。

河北三鎮

河北三鎮後來一直不聽從朝廷號令,甚至公然和朝廷為敵。陳寅恪說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雖號稱一朝,實成為二國”。唐德宗時期,試圖削平河北三鎮,河北三鎮就共同起兵進攻唐朝,直到唐德宗下詔罪己,保持原樣,三鎮節度使才撤兵。

唐憲宗時期,開始大規模使用武力平定藩鎮,河北三鎮也宣稱歸順朝廷。唐憲宗去世後,三鎮又公然和唐朝對抗。821年,河北三鎮叛亂,唐朝派裴度統兵討伐,最終三鎮還是恢復“河朔故事”,維持獨立的狀態。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唐朝從未平定安史之亂,而只是收復了關中和河南,河北大片土地一直掌握在叛軍手中。最終雙方選擇妥協,唐朝承認其獨立勢力的存在,冊封三大節度使,不干預其內部事務。河北三鎮則表面上臣服唐朝,不公開稱帝稱王。如此,雙方各相安無事。

為了防止河北三鎮再次起兵南下,唐朝在河南、山東大量設定節度使,給予重兵。其結果就是唐朝內地基本成為了節度使的天下,藩鎮割據越演越烈,最終走向了滅亡。

由於北方到處都是節度使,唐朝已經沒有充足的財政來源,只能依靠於江南的賦稅。唐朝後期,唐朝的稅收大約九成來自於江南。唐朝為了增加賦稅,不得不在江南大肆剝削,最終引發了唐末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