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 這句話背後有什麼深意呢?

西漢理學家戴聖編撰的《禮記》,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其中有言:“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這句話就體現出了儒家思想的精髓,那就是凡事都要分尊卑、講禮制、講規矩,其中的規矩則大多數是老祖宗們積累下來的生活經驗,進而再把其總結成俗語,比如“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那麼,這句古人的經驗之談是什麼意思呢?

眾所周知,五千多年來中國人歷來重視“家”,這其中不僅包括家人,還包括住的家,因此便對可供棲息的住房十分重視,所修建的住房、宅院不僅僅只是為了自己居住,更是留給子子孫孫們的祖屋。因而老祖宗們對於自家宅院修建的方位,修建的結構,以及宅院內應該種植什麼綠植也是有著許許多多的規矩和講究,比如“坐北朝南,身體安康”、“門前少栽樹,屋後不開窗”等。

在這一系列的規矩和講究裡面,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人們經過了世世代代的生活,一輩傳一輩總結出來的經驗,比如關於宅院內種植綠植的要求,老祖宗就總結出了許多經驗,並將其濃縮成俗語,其中常在坊間盛傳的一句叫作:“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所謂“五樹”就是松樹、柏樹、桑樹、梨樹和槐樹這五種樹木。那麼這句話有何深意,這五樹具體代表啥?能令古人如此忌諱。

在古代的時候,除了少數的大型城市之外,幾乎世界各地都是地廣人稀。雖然在科技和經濟水平的限制之下人類的居住條件很差,但是古代人肯定不像現代人蝸居在高樓大廈裡,反而是獨門獨院,所以古人們便習慣在院裡院外種一些花草樹木,而他們認為在宅院裡面一定不能夠種植我們前面提到的“五樹”。

事實上,我國人民向來對松樹和柏樹十分喜愛,甚至把松樹、竹子、梅花一起稱為“歲寒三友”,儒家經典《論語·子罕第九》子罕第九中更是記載了孔子對於松柏的高度評價:“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到了冬天其他植物都凋零的時候,只有松樹和柏樹依舊挺拔、翠綠。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松樹和柏樹喜歡生長在墳場周圍等陰涼的地方,古人認為太過晦氣所以不會種在自家宅院裡。

其次,桑樹和梨樹不被古人作為庭院植物的原因都是因為其諧音不夠吉利,其中桑樹的“桑”與“喪”、“傷”等字諧音,難免會讓人聯想到“喪事”、“傷病”這些負面的詞語。因此,桑樹種進宅院中的話,便如喪、傷進屋,象徵著不太好的事情發生。同理,梨樹的“梨”又與“離”諧音,在通訊和交通十分落後的古代,離別是一件特別讓人難受的事情,所以不僅梨樹不允許被種在宅院中,就連小孩吃梨的時候大人也不准他們分來吃,一旦“分梨”就會“分離”。

最後,槐樹之所以也位居“五樹”是因為“槐”字由“木”和“鬼”組成,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木邊有鬼,試問誰又會願意把“鬼”種在家裡呢?除此之外,槐樹上還會長出許多小蟲子,如果把槐樹種在院子裡,這些小蟲子便會經常掉在進進出出的人們身上。不過在我國一部分地區的人們也喜歡把槐樹種在家門前,他們認為“槐”通“財”,有著“門前有槐,升官發財”的說法。

總的來說,以上“五樹不進宅”的說法完全就是封建文化的糟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逐漸瞭解到了事物的本質,自然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現如今即使還存在極少一部分住在偏遠、落後山區的居民有著這樣的講究,卻不妨礙我們認識到“一家樂開懷”與否跟這些外部條件沒有任何關係,那完全取決於家人之間是否能夠相互體諒,是否能夠同心協力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對“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這句俗語,專家也表示,如今已無指導意義。

東晉時期的道教學家葛洪曾作《神仙傳·麻姑》,其中寫道:“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麻姑也就是壽仙娘娘,她自稱已經看見過東海三次變為桑田,後來人們便用“滄海桑田”比喻世事變化很大。而從古人留下“五樹不進宅,一家樂開懷”這句俗語之時到如今,縱然確實沒有滄海到桑田這樣的變化,但人們思想進步的變化更甚於滄海桑田,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古人的這些經驗之談。

參考資料:

《禮記》 《論語·子罕第九》 《神仙傳·麻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