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南懷瑾老師】學佛,是要有方向的,不能盲修瞎煉,只有奉守一定的

學佛,是要有方向的,不能盲修瞎煉,只有奉守一定的準則,才不容易走偏。

尤其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們,走在大乘之路上的同修們,更是如此。

《維摩詰經》裡是這樣記載的:“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殖眾德本,是菩薩行。”

第一、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

出離心,應該說是作為一個學佛之人,不論是小乘還是大乘,必備的條件之一了。

你只有覺得世間之事很乏味,人生百年很短暫,你才會升起更高的人生追求,去追求覺悟與解脫。

但是,小乘之人,他們就因此而選擇了“依身心盡”,棄絕於世俗,而選擇出家了。

然而,維摩詰居士認為,這其實是沒有必要的,真正的覺悟與解脫,不一定只可以在世俗之外,才可以求得。

第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然身處世間之中,三界之內,享受一切世間的美好與物質的豐裕,卻不會汙染自己的覺性,損傷自己的修為,這就是菩薩行。

維摩詰居士,其實就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為我們做了一個榜樣。他的生活狀態就是:“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在世俗與求解脫,兩者之間並不矛盾,反而這恰恰是對於,我們覺性與定力最好的考驗,能處理好這個關係,便可得大解脫。

第三、雖行於空,而殖眾德本,是菩薩行

走在菩薩道上的修行者,雖然常入於空寂中,追求的也是空空大道,以無為境界的禪悅法喜為食,

但是也不能只管只顧自己的修持,而忘記了廣種福田,廣行善事,深深地培育自己的德行,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

阿那律尊者,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有一次因為修行的懈怠,受到了佛陀的批評。

然而,失明之後的阿那律,在僧團的生活中,就有很多的不便,尤其是對於縫補衣服這種事情,非常困難。

有一次,他穿的衣服上,破了一個洞,便自己動手縫補,可是穿針引線這種工作,搞得他非常狼狽不堪。

然而,他的師兄弟們,卻都在專心打坐,也沒有人願意來幫助他。而佛陀在知道他的困難之後,便親自來幫他縫補衣服。

阿那律一時感動地落下淚來,而其餘眾弟子看到了之後,也是非常的慚愧。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可見,不只是維摩詰居士如此規勸我們,世尊釋迦牟尼同樣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

真正能行菩薩道的人,不僅要做到“念念歸空”,還要能做到“時時行有”。要善護念,起心動念遍行功德,不是不管事,反而還要更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