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陳鴻壽的篆刻名氣最大,位列西泠八家,為何他的字字卻很醜呢?

清代藝術史中有兩個姓名讀音相同的藝術奇才——陳鴻壽和陳洪綬。陳洪綬主要成就在書畫,陳鴻壽涉獵更廣,堪稱“五絕”——詩、書、畫、印+紫砂壺。不獨於此,陳鴻壽又勤於政務,頗有官聲,又不失文人本色,十分難得。

有意思的是,陳鴻壽的篆刻名氣最大,位列“西泠八家”。實際上,他畢生所刻印章的數量,滿打滿算不超過400方。對比明清時期的大家印譜就能看出來,吳昌碩的印譜最厚,吳讓之、黃士陵和徐三庚次之,趙之謙最薄。

就書法創作來說,陳鴻壽擅長篆、隸和行草。隸書所見最多,名氣也最大,其隸書注重字形的變態誇張,在當時獨具一格,可用“縱逸”二字來概括。後世亦有批評者,比如丁佛言就認為他是一種“過度賣弄”,導致遠離高古。言之在理,仁智各見,需要辯證地看。

陳鴻壽行書從二王和歐字出,瘦硬險峻,可用“清奇”二字概括。

其篆書面目多樣,有篆、隸混雜者,有時篆多隸少,有時隸多篆少,不一而足;也有純粹繆篆者,如《孫夫人墓誌》的篆額便是。因是為誥命夫人書丹,故而斂容肅穆,用筆嚴謹,字形端莊,均勻等大,整體上如同寫印稿一般。

但這種寫法並非純粹的篆書筆法,而是篆隸兼備,與漢《張掖都尉棨信》對比,發現筆法似有相通之處,尤其是“夫人”重字,極為明顯。也許陳鴻壽並未臨過此作,甚至沒有見過,卻存在“暗合”之處。這就說明,書法存在一定的規律,今人對古人的理解,只要用心,便能聲息相通。

與此同時,也可與陳鴻壽的印章進行對比分析,不但要關注印文,也要關注邊款。其極少的隸書邊款,若篆若隸,趣味橫生,可以綜合領略陳鴻壽的篆書特質。

對於陳鴻壽這樣一個多面手,賞讀其書法必須從“整體性”著眼。進而言之,陳鴻壽的書法創作之所以能夠獨闢蹊徑,關鍵在於他可以從不同書體甚至不同的藝術門類中獲取靈感,汲取經驗,能夠做到出奇制勝。

比如他的隸書,字態各異,造型誇張,其實就是“曼生十八式”的手法。陳鴻壽曾自雲:“餘謂畫之道,不必求異於人,亦不必專求工整,而落落寫來,旨合於古。意氣所到之處,數十張頃刻而成。”可見,對於藝術創作,他皆格外強調見性情。

能夠體現陳鴻壽性情的篆書作品十分罕見。下面這件書寫陸雲《失題》的條幅,從氣息來看,有清奇之氣,用筆縱逸,與其誇張變形的隸書乃一家眷屬,可用“天趣”二字來概括,既不同於“二李”模式,呈現出極強的趣味性,又避免了趙宧光、傅山等人草篆過於隨意的不足,獨具個人面目。

在篆書求變方面,陳鴻壽大膽改變字形輪廓和形狀,具備大小、伸縮、收放、奇正、疏密等多種對比要素,說明他有創新的勇氣和才能。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在用筆和結字上,他仍然恪守古法,筆筆中鋒。

篆書能做到誇張變形而無乖戾之氣、無搔首弄姿之弊,實屬不易。這當中,有篆法,有隸意,有各種藝術巧思,還有一時之間的各種突發奇想,完美地呈現。這是陳鴻壽篆書極力體現自我心性的另一面。

陳鴻壽篆書能夠奇而不怪,根本原因在於,他有大量的身體力行的訪碑活動,其隸書根基在漢碑,氣象高遠博大。有鑑於此,不僅要關注他那些誇張變形之作,乃是才情和巧思所在,是創新求變;也要關注他模擬漢隸的精嚴之作,那是他深厚的功底所在,側重繼承。在陳鴻壽身上,繼承和創新很自然地統一起來。

文:薛元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