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宋朝人的飲食文化是什麼樣的?《水滸傳》裡好漢們動不動就切2斤肉

我們在小說《水滸傳》和許多宋代為背景的影視劇中,可以瞭解到宋人的飲食文化。不過這些文學作品裡展示的,可能並不都是真實的宋朝。比如《水滸傳》裡,好漢們動不動就切2斤牛肉吃,可能就是不存在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宋人的飲食究竟是怎樣的。

一、逐漸定型的主食

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與東亞的自然環境有關,中國農業很早就已經成型,五穀自古便是中國人的主食。《黃帝內經》中就有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的說法。

小麥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最早是在兩河流域種植,4000年前傳入中國。但是小麥外皮較硬,不好脫粒,所以口感差而且難吸收,所以直到唐代,小麥都被視作雜糧。從唐代中後期開始,水磨的發明提高了小麥的加工效率,在全國南北很多地方都開始種植小麥,於是小麥正式超過粟(小米),成為主要糧食。

在北宋東京的市場上,可以看到各種麵食產品,主要有饅頭、包子、胡餅和湯餅等。宋人王栐曾說

“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

,可見宋人將一切用面發酵後蒸出來的食物都稱作饅頭。

“蒸餅”和“炊餅”都是饅頭的別稱,所以武大郎賣的很有可能就是饅頭。

包子與饅頭有很深的淵源,直到今天,南方仍有地方稱包子為“肉饅頭”。《東京夢華錄》一書中,記載東京街頭有“梅花包子”、“鱔魚包子”、“諸色包子”等餡料、色彩各異的包子。

胡餅是一種烤制面食,在北宋大為流行,上至宮廷,下到夜市,都可見其蹤影。北宋還有一種主流麵食叫湯餅,宋人稱

“煮麵謂之湯餅”

,其實就是一種面片湯。

中國南方地區的主糧是稻米,南方也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經過運河,大量的稻米被運送到當時的東京城,成為人民的主糧。北宋人主要將稻米做出米飯、米粥、米糕和粽子等。

《水滸傳》中各路英雄好漢,動不動就要2斤牛肉切來吃。

但這種現象在宋代是基本不可能發生的!

在宋代,牛是重要的耕作物資,禁止隨意殺害。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肉,是羊肉、豬肉、狗肉以及雞鴨等家禽。

受幾百年胡風的影響,羊肉是宋朝最受歡迎的肉,甚至宋朝有“貴羊賤豬”的飲食風尚。宋代宮廷的肉食以羊為主,在影視劇《清平樂》中就有炙羊肉、羊肉烤餅等吃法。

在皇家的帶動下,全社會對羊肉都十分鐘愛。在民間,有全東京都聞名的羊肉招牌菜館,如薛家羊飯和羊肉李七。因此,宋代的養羊業十分發達,中央專設牛羊司,“掌畜牧羔羊”,而各級政府也紛紛設定專門機構。

在這種風氣下,北宋基本家家養羊。但這還是不夠吃,北宋每年要從遼國和西夏進口羊。宋代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專門經營雜碎的攤位,這與當時烹飪技術的進步與飲食觀念的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東京人民飲食結構中水產品的比重逐漸上升。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賣魚小販的生意十分紅火:

“賣生魚則用淺抱桶,以柳葉間串,清水中浸,或循街出賣。每日早惟新鄭門、西水門、萬勝門,如此生魚有數千擔入門。”

中國人的飲食既有粗放的一面,也有精緻的追求。比如北宋的人很喜歡活魚現吃。北宋後期,因為達官貴人追求新奇,所以“鱠”逐漸流行起來,這個鱠就是生魚片。

據《東京夢華錄》,達官貴人喜歡在自己家的魚池子邊垂釣,釣到中意的魚之後,在水邊就請大廚切成魚片,大快朵頤。

除了肉食,北宋的素菜也很豐富,尤其佛教盛行,許多居士也吃素持齋,甚至許多讀書人還專門去寺廟吃齋飯。很多人追求素菜,以至於素菜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在《東京夢華錄》中,北宋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仿葷素菜,如假河豚、假野狐。蘇軾曾專門寫《菜羹賦》,推崇素食主義,很多仰慕他的文人雅士也都競相效仿。於是豆腐、麵筋等就普及開來。

《水滸傳》中的英雄豪傑經常是大碗飲酒。北宋的飲酒之風的確十分流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無不飲酒,因此釀酒業十分發達。如宋代光祿寺之下有內酒坊,負責釀酒以供宮廷飲用。宋初內酒坊每年釀酒只需糯米800石,而僅僅半個世紀後的仁宗時期,每年就需8萬石糯米,可見宮廷酒需求的增加。

北宋初期釀酒是由官府壟斷的,但隨著酒需求的增加,民間很多富商也盯上了這塊肥肉,於是在商人的運作下,出現了“買撲”,就是允許私人開酒店釀酒,但是盈利後必須分給官府一部分利。

到了徽宗時,汴京城的超大型釀酒作坊就有72家。一家叫“礬樓”的酒店,是

“京師酒肆之甲,飲徒常千餘人”

,可見當時飲酒之盛況。宋代的酒相比於前代有很多創新,如羊肉入酒、鮮花酒等,都是宋代新出現的酒。《本草綱目》就記載“羊羔酒”出現在宋宣和年間。

中國人飲茶的風氣,在唐代時已蔚然成風,到了宋代就進入十分鼎盛的時期。 宋人喝的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片茶,一種是散茶。片茶就是壓制成餅狀的茶,以建陽茶最為著名。散茶就是草茶,兩浙出產者最佳。

宋徽宗曾親自作《大觀茶論》,介紹了宋代採茶、製茶、品茶、鬥茶等社會風尚。皇帝親自作書,可見宋人對飲茶的熱愛。北宋飲茶最為人稱道的,是十分流行的茶藝競賽——鬥茶。

鬥茶的核心在於競賽茶葉品質的高下,鬥茶使用的茶是片茶,對葉、水、茶器和鬥茶者的點茶技術要求都很高。評判勝負的標準是茶麵所生泡沫的持久度和水痕多少,以泡沫鮮白、了無水痕而最佳。因為宋人飲茶之風影響範圍很廣,所以各城市大街小巷都開始經營茶坊、茶館,成為市民娛樂的重要空間。

宋代是中國飲食文化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中原的農耕文明高度發達,商業逐漸繁榮,交通運輸也十分便利。尤其根據《東京夢華錄》一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北宋的飲食多元包容,北方草原的遊牧文化和南方水鄉的魚稻文化在東京城內完美地交融。宋代的飲食文化可謂是中國飲食文化之大成,我們今天的飲食結構在宋代已經大體成型,而且還有很多美食流傳至今。

參考文獻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箋註》,中華書局,2016年。

吳濤:《北宋東京的飲食生活》,《史學月刊》1994年第2期。

孫劉偉:《北宋東京飲食文化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

(作者:浩然文史·爛柯人)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