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河南春晚" 唐宮夜宴" 火爆網友: 這個節目不是一個傳說

“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這個春節,河南衛視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火了,5分多鐘的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們從準備、整理妝容到夜宴演奏的過程,節目中穿插了AR技術虛擬的水墨畫、以及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簪花仕女圖等國寶,像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

在微博上,“河南春晚舞蹈唐宮夜宴”話題閱讀量破億,還連著上了好幾天的熱搜。為了迴應網友的期待,這場春晚於大年初三夜進行了重播。

讓人意外的是,促使這個節目火爆”出圈“的並非擁躉傳統文化的年長者,而是來自新生代網民自發的轉發、安利。

網友感嘆:“這是一個能夠讓人一秒就穿越回大唐的舞蹈。”

“這段舞蹈真是太好看了,讓國寶活起來的感覺。”

……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年齡層群體,“想象共同體”的形成都離不開文化的基因。隨著經濟增長,文化進步,以及新生代成長為社會主流消費群體,文化審美在悄然發生變化。

正當我們以為這一代年輕人在文化上喜歡”二次元“”流量明星“”戲說惡搞“”漫畫體“的時候,新生代網民給我們安利了《唐宮夜宴》《典籍裡的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傳統文化節目火爆”出圈“讓我們看到,文化傳承沒有“次元壁”。共同的文化基因將我們——無論年長者還是年輕人,聯結在一起。因審美的共鳴,在會心一笑中,我們的精神世界共同奔向更加開闊的未來。

歷史和傳統如何滋養今天的我們?

答案可能有多種,不過,其中的一些誤讀導致對歷史文化的開掘與繼承出現某些荒誕現象。比如,一擁而上、既無歷史又無文化的新建“古城”“古鎮”;唯利是圖、喊出天價的私塾、讀經班;胡編亂造的“歷史劇”;還有B站上不少UP主貼出惡搞“偽傳統”影片……

凡此種種,非但不能滿足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審美的井噴需求,反而在今天這個時代,讓文化失色,讓歷史蒙塵。

傳統文化植根於歷史語境,原樣照搬到現代社會、輸出給新生代,註定會“水土不服”。對歷史的追尋,需要對傳統揚棄繼承、轉化創新,把傳統文化的枝丫嫁接到新時代的植株上,讓傳統文化進入新時代的血脈。

正如歷史學家提倡的那樣,我們需要的是“發明傳統”。《唐宮夜宴》就是一次不錯的嘗試,植根於盛唐文化、頂級國寶,再加上AR虛擬技術創新、幽默詼諧的創作手法,讓人對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中絢麗多彩的人文與藝術瑰寶,大為讚歎。不少觀眾還去回看了河南春晚的整場晚會,又發現了太極表演《天地之中》以及《新春國樂暢想曲》和《白衣執甲》等節目,也是好看的”老曲新唱“。

“發明傳統”,歷史才能走出故紙堆,成為新時代的“活文化”,甚至成為當下年輕人的人文倫常。

在這個就地過年的春節,每個中國人心中依然湧動著慼慼於“故園何處”的濃濃鄉愁,這是植根在今天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文化“還鄉”與“尋根”。回家過年敬老孝親,雖然在今天要更換新的方式,但這一傳統依然需要堅守。正如這個春節講述”子欲養而親不在“傳統親情的電影《你好,李煥英》贏得不錯口碑,無數人在電影院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我們當然不可能像《唐宮夜宴》裡的少女,穿越回穿著唐裝的古風時代,我們也無法一味抱守《典籍裡的中國》裡的價值序列,但是,透過類似的節目,我們的精神可以抵達過往的歲月,可以與古人對話,從而更明晰地確認: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將往哪兒去。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我們相信,在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內涵和新形式的程序中,我們一定會擁有更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更遼闊的精神未來。

本期編輯:肖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