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西漢名臣鄭當時,“老好人”的結局,引人深思

漢朝文官俑

01

項羽手下有一名將領名字叫鄭榮,家是陳縣人,一直追隨項梁項羽二人,是項氏的故舊部下。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烏江邊自刎而死,鄭榮不得已率部歸順漢朝。

漢高祖親自接見了所有歸順的將領。

會見伊始,漢高祖要求:所有項羽的舊部以後稱呼項羽都要稱呼為項籍,不得稱呼其為項王。

鄭榮當場表示拒絕。

漢高祖沒有為難鄭榮,下旨將鄭榮免職放回老家,但是所有稱呼項王為項籍的人都升官做了大夫。

不過,鄭榮躲過了兇險的漢初政治,到漢文帝時期高齡去世。

福禍難料,也說不清。

《史記》記載: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鄭君獨不奉詔。詔盡拜名籍者為大夫,而逐鄭君。

02

鄭榮有個兒子,名叫鄭當時,自幼受到鄭榮的教導,正氣凜然,長大後專好行俠仗義。

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爆發,年輕的鄭當時不顧家業和個人安危,前往梁國支援漢朝,解救梁國的大將張羽於危難之中。

七國之亂平定後,鄭當時的名聲傳遍了梁國。

漢景帝聽聞鄭當時的名聲,在冊立新太子劉徹的時候,任命鄭當時為太子舍人,陪伴太子左右。

鄭當時沒有被突然而來的紙醉金迷衝昏頭腦,相反更加禮賢下士。

他在長安四個門口附近專門置辦了馬匹,以備隨時出門探望朋友結交賓客。

按照漢朝的法律,公務員每五天可以休息一天。

鄭當時便借這個機會走街串巷,通宵達旦地拜訪,殷勤地好像唯恐不能拜訪到別人。

在崇尚無為而治的漢朝初年,通曉道家學說的鄭當時在長安城很吃得開,雖然年級尚輕、官職尚低,但是結交的都是名士。

《漢書》記載:每五日洗沐,常置驛馬長安諸郊,請謝賓客,夜以繼日,至明旦,常恐不遍。當時好黃、老言,其慕長者,如恐不稱。

03

漢武帝劉徹繼位,鄭當時水漲船高。

幾年時間裡先後擔任魯國中尉、濟南群太守、江都國相,很快升到了九卿中的右內史。

位列九卿之後,鄭當時卻儼然化身一條“老泥鰍”。

當初的浩然正氣,蕩然無存,所作所為都順著皇帝的意思。

還告誡自己的奴僕:“客人來了,不管高低貴賤,都不要讓人待在門口,一律先領進們再說。”

只要有客人來,他都恭敬地執行主人待客的禮節,自己則屈伸在客人下面。

鄭當時不蓄積家產,將所有的俸祿和皇帝的賞賜都拿出來招待賓客。

當然,鄭當時也在朝廷上也不講別人壞話,總是向皇帝稱讚別人德高望重。

鄭當時對下屬談話也不直呼其名,而是非常謙恭平和,好像唯恐傷害到他們一樣。

有人向其舉薦人才和彙報事情,他都立即彙報給漢武帝決定,唯恐耽誤了別人的事情。

贏得了朝野內外和廣大士族長者眾口一詞的稱讚。

《史記》記載:莊為太史,誡門下:“客至,無貴賤,無留門者。”執賓主之禮,以其貴下人。莊廉,又不治其產業,仰奉賜以給諸公。

04

然而,終於有一天。

公元前131年,丞相田蚡(漢武帝的舅舅)續娶燕王的女兒做夫人,前丞相竇嬰約灌夫一起去赴宴喝酒。

席間田蚡起身敬酒,大家都唯唯諾諾,竇嬰敬酒卻只有少數人起身。

灌夫看不下去,藉著酒勁打了不跟自己喝酒的臨汝侯灌賢(灌賢是灌夫的晚輩)。

田蚡便扣押了灌夫,同時抓捕灌夫族人,灌夫聲稱有田蚡謀反證據,田蚡便奏請漢武帝要殺灌夫。

此時竇嬰挺身而出,上書漢武帝稟明情況,漢武帝命令在朝堂上公開辯論此事。

漢武帝讓所有大臣都表態,大臣汲黯認為竇嬰對,鄭當時也順著汲黯說道:“竇嬰對”。

鄭當時話音剛落,丞相田蚡咳嗽一聲。

鄭當時立即改口說道:“灌夫也有不當之處。”

丞相田蚡又一聲咳嗽傳來。

鄭當時接著說道:“灌夫太不像話了,應該嚴加處置!”

看到鄭當時畏首畏尾不敢堅持原則,其他大臣便都沉默不語。

漢武帝一看鄭當時這熊樣,氣不打一處來:“畏首畏尾,你像極了馬車下面的哈巴狗,朕今天真應該先殺了你!”

嚇得鄭當時趕緊叩頭謝罪,最終漢武帝念及是自己的舊臣,將其降職使用。

《史記》記載: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餘皆莫敢對。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如效轅下駒。吾並斬若屬矣。”

05

漢朝初年,黃河經常氾濫決口,嚴重影響當時長安周邊的安全和農業生產。

漢武帝時期經常對外征戰,但是常常受制於黃河氾濫,因此漢武帝決心找一個心腹大臣徹底治理黃河。

鄭當時懂得水利,便被漢武帝任命為大農令。

漢武帝派遣鄭當時前往視察黃河決口,並命令儘快動身。

鄭當時接到聖旨,向漢武帝請求五天時間準備。

黃河決口漢武帝正心急如焚,聽到鄭當時竟然需要五天時間準備,當即不滿地說道:“我聽說你年輕的時候行俠仗義,遠行千里都不帶糧食,如今你為什麼要請求準備行裝的時間呢?”

鄭當時見皇帝非常不滿,這才不得已趕到了黃河工地上。

《史記》記載:鄭莊使視決河,自請治行五日。上曰:“吾聞‘鄭莊行,千里不齎糧’,請治行者何也?”

06

漢武帝治河和對匈奴作戰,耗費很多人力物力,大農令的地位一下子凸顯出來。

但是鄭當時只是混好人緣,順從漢武帝的旨意做事,不敢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

很多賓客看準了鄭當時這一毛病,為了貪圖利益便投奔鄭當時門下。

鄭當時不分良莠一律保舉,協助自己辦理財物轉運,造成朝廷大量的虧損和損耗。

不久,鄭當時被人揭發檢舉,漢武帝便免去了其官職。

由於鄭當時不蓄積家產,所以家中很快貧窮起來,不久門下的賓客便作鳥獸散了。

老王:混的還沒有他爹好,主要還是做人不行,還是要有一點道德底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