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河南博物館鎮館之寶象牙白菜,它來歷曲折,為何染色技術也失傳了

在河南博物館中,收藏著一件特殊的文物,這件文物便是一個白菜。然而有趣的是,此白菜非彼白菜,而是一棵以象牙材質製成的白菜。更重要的是,這棵白菜不僅經歷曲折,而且在它的身上,也同樣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秘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河南博物館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附近,是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博物館展覽面積達1萬餘平方米,其館藏文物共14萬件。館內所藏文物,大多數來自於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其中包括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陶瓷器、玉器等共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不過令人注意的是,在館內竟然收藏著一棵貌似普通的“白菜”,可當你真正瞭解象牙白菜之後,您就會發現,它真的並不普通。

1995年的一天,河南省商丘市某村村民老胡在自家田地幹農活時,偶然在地下刨出一棵白菜。

老胡晚上的時候,拖著疲憊的身軀,在昏暗的燈光下仔細打量這個白菜。初次摸上去,他發現白菜手感有些堅硬,與普通的白菜有很大的不同,硬邦邦的,根本掐不動。

老胡將其放在自家灶臺上,因為在他看來,這個白菜似乎有些奇怪,但自己又無法解釋,只能留在家裡,等待村中“明白人”的解答。

兩年之後,河南博物館開展了一次文物普查活動,專門向民間蒐集遺落的文物。當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到老胡居住的村子後,老胡便連忙跑過來詢問情況,聲稱自家有一個“掐不動的白菜”,請求各位專家前去看一看。專家們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當老胡將這個白菜放在眾人面前時,幾乎所有工作人員都認定,它肯定是一件文物,並且白菜的材質應該並不尋常。最後,工作人員當即決定,對這個白菜進行收購,並獎勵老胡人民幣800元。

眾多工作人員回到博物館後,第一時間對這個文物白菜進行了查驗鑑定,並作出了鑑定報告。報告中顯示,該文物為一件象牙雕刻作品,這個象牙白菜整體為白幫、綠葉、黃心、褐根。菜葉處層層疊疊,佈滿了白菜葉部的生物皺紋。在白菜的前端位置,蟄伏著一隻綠體蟈蟈,它似乎是在貪婪地吸吮著白菜的汁液,享受這一刻的歡愉。在綠色蟈蟈的旁邊,還靜臥一隻七星瓢蟲,其色彩豔麗,猶如一位美麗的精靈。

在白菜下部位置,同時還附有一枝野花,花朵淡雅細膩,毫無妖豔之態,與翠綠的白菜形成了和諧的韻律。據考古專家介紹稱,這件象牙白菜,應該屬於清朝乾隆年間的作品,所採用的工藝,是當時最為流行的刻鏤染色雕件。象牙白菜雕刻刀法十分嫻熟,刻畫方式也相當細膩,具備超強的寫實風格,反映出作者對事物觀察得仔細以及雕刻水平的高超,與此同時,該作品也將超然物外的田園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

可即便如此,考古專家們卻發現,眼前的象牙白菜雕刻作品,顯得與其他象牙作品完全不同。因為如果從本質上來看,象牙本身並不具備多彩的顏色,相反,該種材質還有可能在空氣氧化作用下變得發黃,不可能顯現出各種豔麗的色彩。於是考古專家們便得出結論,確定該象牙白菜應該是一件被染色過的作品。

此時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對於象牙的加工工藝而言,無論是雕花工藝還是鏤空雕刻,都是象牙加工過程的通用手法。唯一不同的是,關於象牙的染色技術,至今也是一個藝術界未能攻破的難題。眾所周知,象牙的本質屬於骨骼,但是象牙與大象其他的骨骼又完全不同,因為公象的象牙往往是同性間戰鬥的武器,故此其密度極大,骨骼細膩度也非同尋常。

正是因為如此,象牙的染色過程也變得十分困難,現代專家在物件牙進行染色實驗時,多則三五年,少則一兩載,象牙便會逐漸褪色,最終變成本來的顏色。可是眼前的象牙白菜卻不同,即使是經過200多年的風雨侵蝕,以及掩埋,其色彩也牢牢的吸附於象牙表面,其染色手法的確令人驚歎。

毫無疑問,關於古代的象牙染色技術,現代科學也無法對其進行破解,說明該技術已經徹底失傳,不得不說,對於文物界而言,這的確是一個莫大的悲劇。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