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西晉三王討趙:司馬氏八王之亂從廟堂之爭走向天下大亂

一、司馬炎死後西晉朝政被賈南風引向八王之亂

雄才大略的晉武帝司馬炎滅了吳國之後,認為天下再無敵手,就不再花精力在朝政上,為了自己安心享福,就將朝政交到了他的老丈人楊駿手中。楊駿又帶著他的兩個弟弟楊珧和楊濟一同把持朝政,三兄弟權傾一時,被稱“三楊”。

賈南風將駐紮在外的親王招呼進京誅殺輔政大臣,就揭開了“八王之亂”的序幕。

賈南風利用楚王司馬瑋誅殺了楊駿後,又設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計”,先讓楚王司馬瑋殺了自己的叔父,司馬懿第四子的汝南王司馬亮,之後又再誅殺楚王司馬瑋。

之後,賈南風開始了八年的朝綱獨攬。

可是,隨著晉武帝司馬炎親自指定的隔代太子司馬遹一天天長大,賈南風擔心大權旁落,因此強行廢掉司馬遹的太子位,然後誅殺太子。於是,太子一派的大臣們大感恐慌,又秘密引司馬炎最小的叔父,司馬懿的第九子趙王司馬倫入京誅殺皇后賈南風。

司馬倫的行為已經超出了大家的忍耐力。

二、雄踞一方的三位親王,讓司馬倫不敢小覷

司馬倫的實力並不是一人獨大,他的行為,引起三位親王的不滿。

第一位是齊王司馬冏,他是司馬昭的兒子老齊王司馬攸的兒子,也就是司馬昭的親孫子。

但皇帝位最終落到了司馬攸的親哥哥司馬炎手中,司馬冏心中大感失望,尤其父親司馬攸重病之時,司馬炎派來探視的御醫卻在新聞釋出會上公開說司馬攸無病,使得司馬攸死於憤懣。司馬冏深受刺激,他認為父親的失敗乃是咎由自取,此後,他不再以父親作為榜樣。

司馬冏清楚自己父親死的罪魁禍首是大伯司馬炎,在國內輿論也普遍認為司馬攸是為司馬炎害死的情況下,他並沒有隨媒體推波助瀾,反而為大伯開脫,積極召開記者釋出會,宣佈自己父親的死於司馬炎無關,而是為醫生陷害,並且大伯司馬炎也毫不知情。

司馬炎非常感動,立刻下詔將所有探視過司馬攸的御醫誅殺,之後,下詔司馬冏繼承其父親的爵位。

第二位是成都王司馬穎,他是司馬炎的第十六個兒子,與司馬冏乃是堂兄弟,本在京城任車騎將軍,任宮廷衛隊及禁軍的司令官,只因當時看不慣賈南風的侄子賈謐對太子司馬遹的無禮態度,出面訓斥了賈謐幾句,便被調出京城,到鄴城擔任平北將軍,一個親王成了邊防軍司令。

第三位是河間王司馬顒,他是司馬炎的堂弟,年少時便有“清名”和“輕財愛士”的名聲,意思是此人不見利忘害,不追求名利,而且愛惜人才重過錢財,可見年少時的司馬顒便胸有大志,武帝司馬炎就曾將此人做為司馬家族所有親王的表率。

這三位親王雄踞一方,也讓司馬倫感受到很大威脅,但司馬倫並不敢輕易招惹三位親王,他採用了摻沙子和給好處的辦法進行籠絡。

所謂摻沙子就是將自己的心腹安插在三位親王的營中擔任參軍將佐;而給好處就是將司馬冏和司馬穎分別加封為鎮東大將軍和鎮北大將軍,將司馬冏加封為東方軍區司令,加封司馬穎為北方軍區司令,並讓他們按照“三司”的級別開設府第,設定官吏。這個級別,已是除司馬倫九錫之外的最高級別。

給了高待遇,司馬倫認為自己也算對得起三王了,可是他錯了。

三、司馬囧的一呼百應

司馬囧先聯絡上了離狐縣令王盛及潁川太守處穆,讓他們各自做起兵的準備。

司馬冏雖然鎮守許昌,身邊卻有司馬倫派來的監軍管襲,三人私下串聯的行動,管襲或多或少有些察覺,卻不確定,將自己的隱憂告訴了司馬倫。

司馬倫派自己的心腹張烏去試探,張烏被司馬冏好吃好喝好拿招待一番,回來覆命:“齊王對朝廷忠心耿耿,決不會反叛朝廷。”

但張烏的到來卻使得司馬冏警惕起來,他知道根源來自管襲,但又不知管襲瞭解多少情況,而此刻自己起兵的準備還沒有完成,為穩妥起見,爭取時間,他採用了“壯士斷臂”的辦法,以謀反的罪名殺了處穆,將首級上報司馬倫。

而待起兵的各項準備工作成熟後,司馬冏立刻殺了管襲,並用管襲首級祭奠處穆,對外宣稱處穆為管襲所殺,他為處穆報仇,同時在處穆的潁川附近正式宣佈起兵討伐司馬倫。

俗話說“豎起招軍旗,就有吃糧人。”何況,此刻的名義是為國鋤奸,一時間,百姓爭相投軍,每日來應徵者都有上萬人之多。

同時司馬囧向全國各地廣發英雄帖,全國多個地區紛紛表態支援,成都王司馬穎立刻率兗州、冀州兩部人馬朝許昌挺進,先鋒官是趙驤和石超。

石超的父親石喬,是石崇的二哥,與石崇一同被孫秀所殺。石超和弟弟石熙當初逃脫投奔司馬穎,此刻石超懷著家恨,爭得先鋒一職,定要手刃孫秀。

英雄帖也傳到了坐鎮關中的河間王司馬顒這裡。司馬顒並不看好司馬冏,認為此次政變絕無成功可能,於是將司馬囧的來使押送至司馬倫處聽候發落。這時,前安西軍的一個參軍叫夏侯奭的,帶了數千人起兵響應司馬冏,正往許昌運動,途經關中地區,也派使者來邀請司馬顒起兵,準備會同司馬顒合兵一處向許昌進發,司馬顒口頭上穩住夏侯奭,卻突然派兵襲擊夏侯奭軍營。夏侯奭毫無防備,數千兵馬頓時作鳥獸散,夏侯奭本人也被抓到長安市腰斬。

斬殺夏侯奭後,司馬顒正式派一支軍出發,所不同的是他這一支軍卻是進京勤王,保護司馬倫而去的,可是到了中途,司馬顒得到各方線報,各地紛紛響應司馬冏,而今司馬冏兵強馬壯,司馬倫恐非對手,司馬顒又急忙派流星快馬將這一支軍召回,宣佈響應司馬冏。

這場突如其來的動亂使得很多人面臨著選擇,真心為國鋤奸的堅定地站在三王一邊;想維持現狀保住既得利益的站在司馬倫一邊;更多的是想乘機撈一把,誰在臺上都無所謂,重要的是要自己能夠從中獲利,但是能否做出正確的判斷就要靠水平了。

四、一個錯誤判斷的後果

司馬冏起兵的訊息傳到揚州,揚州刺史姓郗名隆,他的幾個兒子都在京城洛陽,聞聽司馬冏起兵,便召集幕僚開會商討。幕僚趙誘、虞潭給了上、中、下三個策略:上策是親自帶兵響應司馬冏,讓天下人知道自己的決心;中策是派一位將領帶兵前去,而自己不出面,以便以後有迴旋的餘地;下策是暫時按兵不動,或者派一支偵查部隊前去,隨時留意局勢發展,隨機應變,誰勝咱們幫誰。

趙誘、虞潭兩人給出的策略應該說比較全面,讓郗隆選擇而已。但郗隆一時難以選擇,告訴大家要考慮一下便宣佈散會。

在面臨重大決策時,郗隆真正信任的是別駕顧彥,也就是自己的副官,因為副官有著和自己相同的利益,從感情和思想上都要比其他幕僚可靠得多。

見郗隆遲遲沒有動靜,幕僚留寶、張褒和留承來見郗隆,郗隆知道他們的來意,熱情的招呼他們,留寶說了:“大人,上次會後也沒有決議,我們來請示一下大人,也好按指示開展工作。”郗隆說:“想必各位心中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我還正想聽聽呢?”三人沉默了,在不確切知道領導的意圖之前,最好的辦法就是沉默,郗隆居高臨下面帶微笑看著這三個幕僚,幾個人感受到的氣氛卻是十分的緊張,留承忍受不了這種氣氛,開口打破了沉默:“天下是世祖司馬昭打下來的,本來他的孫子惠帝繼承得好好的,現在被司馬倫篡位了去,天下人都感不平,齊王司馬冏順應時事討逆,我們都認為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齊王,如果大人不盡早發兵響應,一旦錯過時機發生變故,恐怕保不了揚州了。”留承的意思很明白,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司馬冏,如果我們站在司馬倫一邊,最後大家肯定玩完。

一連六日,郗隆按兵不動。

郗隆的決策更多是為了兒子,卻沒有考慮到自己,而局勢的發展沒有按郗隆的意志進行,他的參軍王邃在建康宣告支援司馬冏。

建康的形勢影響到了揚州的省會,即郗隆所在的淮南(今安徽壽縣),於是,淮南的民眾自主組成了討伐司馬倫大軍往建康進發。

建康的王邃看出了淮南的不穩定,立刻派一支軍從建康出發攻打,該軍來到省城外圍便按兵不動,派人與城內反司馬倫人員聯絡,雙方相約為號裡應外合。

結果,城內變兵將郗隆及顧彥活捉。王邃命令將郗隆及顧彥斬首,首級送往司馬冏處。

於是,西晉朝廷的廟堂之爭開始走向天下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