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富察皇后佩戴的通草花,現在僅剩兩八旬老人會做,會失傳嗎?

通草花並不是一種自然生長出來的花,而是用通草製作出來的一種“不謝之花”,而通草是五加科植物通脫木的莖髓,《本草拾遺》記載:“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萆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

用通草製作出來的花朵就是通草花,民間的藝人先將通草截成段,理直曬乾,切成紙片狀,然後用這些通草片製成各色各樣的通草花。

古代具體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通草花,我們不得而知,但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通草花這種飾物,蘇軾曾說過“荼縻花似通草花”。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佩戴這種飾物,只不過有的技藝繁雜,因此比較昂貴,有的比較簡單,適合平民百姓佩戴。

通草花在清朝時期發展到鼎盛,乾隆帝的富察皇后生活儉樸,她很喜歡通草絨花飾物,據說曾下令後宮妃嬪以通草絨花飾物代替珠翠,因此,通草花走進了皇宮,成為後宮妃嬪的主要飾物之一。

當然能成為妃嬪飾物的通草花,技藝自然是精湛、繁雜的,它們大部分來自於揚州,即揚州通草花。揚州通草花曾在清朝時期以貢品的形式被獻進皇宮,深得後宮妃嬪的喜愛。

但即便如此,隨著清朝的滅亡,通草花的發展也受到了限制,民國時期的通草花在種類上來說就遠遠不及清朝時期了,僅僅只作為頭飾存在,而且樣數也比較少。

通草花技藝的衰落和很多技藝的衰落一樣,經歷了繁盛時期,然後一點點走了下坡路,然後經過一段時間後,很可能會消失,古代就有很多好的技藝已經失傳,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本該被阻止,但很多時候無人能夠阻止。

好在通草花在上個世紀又遇到了一個轉機。1921年,通草花工藝家錢宏才出生,他從小跟隨父親學習通草花技藝,並在1956年進入揚州制花廠從事通草花設計製作,一起進入通草花制花廠的還有錢宏才的弟弟錢宏仁和徒弟戴春富。正是這三個人為通草花技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錢宏才在1958年首創了通草花菊花盆景,《胭脂上翠》、《盛世之裔》引起轟動,還有通草絨花大花籃《和平頌》被送往莫斯科展出,後來還出現了 通草花掛屏和地屏,極大豐富了通草花技藝的種類,也讓通草花再次走進大眾視野。

但是,不管是通草花的盆景、花架還是掛屏、地屏,製作過程都是非常的繁瑣,所花費的心力都是巨大的,一件作品通常花費數月時間才能製作出來,對眼力和手工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絕對是一個細緻活。

所以即便通草花系列品種的成品非常的好看,但是沒有多少人願意去學習這門技藝,它對人的心性要求也很大,需要耐得住寂寞,而在錢宏才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去世後,就只有錢宏仁和戴春富掌握這門技藝。

戴春富獨創了通草花的鳥雀粘毛技藝,再次開拓了通草花的製作手法,不過當時的通草花盆景、花架、掛屏和地屏等都是透過外貿出口,但是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即通草盆景等的出口運輸體積大,玻璃易碎,而且制止時間太長,製作人才又少,所以逐漸的就停產了。

這是通草花技藝面臨的一個大的困境,也導致了錢宏才之後,只有錢宏仁和戴春富掌握通草花盆景等的技藝,但這兩位老人到現在也已經是八十歲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通草花技藝很可能就會失傳。

為了拯救這些傳承多年的技藝,2007年,通草花製作技藝就被列入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承人就是這兩位兩人,既然要拯救這門技藝,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後繼有人。

戴春富和錢宏仁這兩位老人每天都堅持到486非遺聚集區免費教授技藝,為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這門技藝中,不讓這門技藝從此消失,相信通草花製作技藝在未來會被更多的年輕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