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渭華翠色:陝西渭南名碑拓本展

2020年5月18日,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以“渭華翠色”為主題的陝西渭南名碑拓本展,在渭南市博物館西側一樓的臨時展廳正式開幕。這裡集中展示了渭南地區唐代以前的神道碑、功德碑、寺觀碑、墓誌銘和佛教造像等名碑拓本——

漢唐之際,中國碑刻進入繁榮時期。渭南地區的碑刻時代序列完整,包括東漢、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不同時期的精品碑刻。其中,個別石碑在中國書法史上聲名顯赫。

這裡展出的70多件名碑拓本,來自臨渭區、華州區、大荔縣、富平縣、白水縣、潼關縣、蒲城縣、澄城縣、合陽縣、華陰市和韓城市等地。不僅是渭南古代碑刻的第一次全面亮相,也是陝西省首次地區級碑帖專門展覽。

1、

豐碑煌煌

東漢以來,樹碑立傳,成為古人眼中最神聖的事情。這裡展示了渭南地區著名的神道碑、功德碑和寺觀碑拓片,許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煌煌鉅製,比如《倉頡廟碑》《華山碑》《曹全碑》《鄧艾祠碑》《廣武將軍碑》《暉福寺碑》《同州聖教序》《雲麾將軍碑》等。

《廣武將軍碑》全稱為《廣武將軍□產碑並陰側》,刻於前秦建元四年(368),記述碑主□產的家世功業。碑首呈梯形,碑額書“立界山石祠”五字,碑身四面和碑首側面均刻字。1970年,此碑從白水縣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

《雲麾將軍碑》也被稱為《李思訓碑》,刻於唐開元八年(720),豎立於蒲城縣三合鄉北劉村的李思訓墓前;《鄎國長公主神道碑》刻於唐開元十三年(725),豎立於蒲城縣三合鄉東賈家村東的鄎國長公主墓前。這兩座墓相距不遠,均為唐睿宗李旦橋陵的陪葬墓。

《美原神泉詩序碑》刻於武則天垂拱四年(688),碑額為隸書,正文為篆書。正面首行寫有“五言夏日遊神泉序”,由韋元旦撰寫序,賈言淑等人各寫詩一首,讚美了富平縣東北的一眼神泉。當時,富平縣被稱為“美原縣”,此碑便豎立在富平縣。民國時期,移至西安新城小碑林;1948年,移至西安碑林。

西嶽廟位於華陰市的華山腳下,為歷代帝王拜謁華山神的廟宇,現存歷代修廟和祭祀的數十通石碑。這裡儲存的《西嶽華山神廟碑》,刻於北周天和二年(567),碑文追記了西魏大統七年(541)宇文泰命華山郡守楊子昕重修華岳廟之事。在石碑的右側,刻有唐乾元元年(758)顏真卿書寫的《謁金天王祠題記》。

2、

貞珉不朽

魏晉時期,墓誌興起。過去,陝西這個時期的墓誌相對較少。近年,在華陰市和潼關縣之間,出土的大量弘農楊氏墓誌,成為極其難得的北魏家族墓誌叢集,也是研究當時世家大族興衰的珍貴史料。同時,它們也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方正古拙,渾厚寬博。

《楊阿難墓誌》刻於北魏永平四年(511),出土於華陰市五方鄉五方村的楊氏祖塋。過去,這塊墓誌收藏於西嶽廟;1990年,入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楊阿難(472—484),為弘農華陰人,北魏外戚大臣,洛州刺史楊懿第七子。

《蘇孝慈墓誌》刻於隋仁壽三年(603),志文37行,滿行37字,全文1296字。清光緒十四年(1888),這塊墓誌出土於蒲城縣,現藏於蒲城縣博物館內。蘇孝慈(538—601),歷經西魏、北周和隋三朝,在《北史》和《隋書》中均有傳記。

3、

寶相莊嚴

北朝時期,佛教流行,各類精彩的造像碑也開始出現。在這些佛教造像碑上,經常刻有造像的緣由和造像者的姓名、籍貫、官職等資訊。渭南地區北朝造像碑捐資者,既有佛教信徒,也有道教信徒,展現了當時關中地區佛教與道教相互交融的生活畫卷。

《荔非造像碑》為我國儲存最完好的北朝造像碑之一,造像形態生動,線條細膩流暢,書法工整俊秀。1996年,這塊造像碑出土於白水縣妙覺寺塔地宮。在造像碑上,題刻的人名,大多都姓“荔非”。他們都是羌族人,從西部遷居至白水,與當地的漢人雜居,成為頗有影響力的大家族。

在這個展覽之中,除了大量拓片之外,還可以看到唐中宗定陵中央鎮墓石和《李元諒墓誌銘》原石。前者為三級文物,富平縣文廟博物館所藏;後者為一級文物,潼關縣東門博物館所藏。

20世紀50年代,在唐中宗李顯定陵的東門遺址,出土兩塊大小相同的方形鎮墓石。表面所刻的秘篆文,為道符的一種特殊形式,大多是超度亡魂的咒語。據說,這塊鎮墓石的內容為:黃中總氣,統攝無窮,鎮星吐輝,流煉神宮。

1967年,《李元諒墓誌銘》出土於潼關縣管南村。這塊墓誌刻於唐貞元十年(794),記述了李元諒的生平事蹟,共有40行,每行37字。李元諒(732—793),原本姓“安”,因平定朱泚之亂有功,賜姓為“李”,兩《唐書》有傳。

唐中宗定陵中央鎮墓石

《李元諒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