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喪禮中,起棺前長子為何要摔瓦盆?長子若不在由誰來摔?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族歷來就是禮儀之邦。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朝堂規矩,都有完備的禮儀制度。而人的一生都在經歷生老病死,所以喪禮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較重要的禮儀。參加過農村葬禮的朋友想必見過這樣的場景:在起棺前,通常都有一項必備的儀式,那就是摔瓦盆,且這個瓦盆多是由長子來摔。那摔瓦盆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含義呢?爆史君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摔盆的規矩

“摔盆”,通常就是指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這個盆叫“陰陽盆”或“吉祥盆”,俗稱“喪盆子”,寓意“歲歲(碎碎)平安”,且摔得越碎越好。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盆是死者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

這種盆通常情況下,直徑在4寸左右,深一寸有餘,正中有一圓孔,瓦質。瓦盆中間之所以有這麼一個圓孔,傳說是因為陰間有位王媽媽,會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昏迷,不能超生。瓦盆有個孔,可以將迷魂湯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

而在摔瓦盆時也有很多規矩,盆在起棺時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盆沒摔碎,切忌摔第二次,由抬棺者踩碎。如果長子不在,則由長孫摔盆。無長子長孫,則由次子,依次按長幼、嫡庶輪序。如果沒有兒子,則由長女或外孫摔盆,總之是要由直系親屬來摔。

但若死者是位孤寡老人,無兒無女,就找同姓宗族中血緣關係最近的堂侄摔。前提條件是:這個堂侄需是未婚。如果已婚,將不能再替人摔盆,需要再找一位未婚的親族堂侄摔。之所以要找未婚的堂侄,是因為已婚者要承繼本家宗佻。而按照舊例,負責摔盆的人,有資格繼承死者的大部分家產。在繼承別人財產的同時,也要承擔起做別人“兒子”的義務。

摔盆習俗的來源

那摔盆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傳說是從春秋時期開始。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後,急流勇退,返回鄉下做了個富家翁,人稱“陶朱公”。每年的三月中旬和十月中旬,范蠡都會為窮人開棚放粥,窮人都很敬佩范蠡,和他學做陶器的人也越來越多。

范蠡雖然攢下萬貫家財,但卻沒有子嗣。有一天,他突然滿懷惆悵地說:“我死後,將由誰來繼承我的家業呢?”為此,他請來了當地的父老鄉親。范蠡取出了前一天做的老盆,問大家:“你們都說說,我若死了,這老盆該如何處理?”鄉親們便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有人建議將它獻給皇帝,有人打算將它包起來珍藏。對於這些答案,范蠡都不太滿意。

就在這時候,有個小夥子說道:“所謂人在物在,人去物去。等你去世後,我就給你摔了吧!”小夥子的話讓范蠡眼前一亮,范蠡當即便決定讓這位小夥子繼承他的遺產。等范蠡死後,小夥子替范蠡送終,同時遵守自己之前的承諾,當著大家的面,摔掉了那個老盆。從此之後,民間便有了“摔老盆”的習俗,且多是由長子來摔。因為古代繼承家庭財產的,大多都是長子。

總體來說,摔老盆是過去的一項喪葬習俗,更多是為了體現家中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與追思。同時它又與家庭財產繼承製度有著密切的關係,可見在古代社會,禮儀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