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河南農民手工做粉條,七八個人圍著一口大鐵鍋,熱熱鬧鬧有年味

寒冬臘月天,現在距離過年還有一段時間,可在河南三門峽義馬市姚家溝村,村裡的鄉親們正圍著一口熱氣騰騰的大鍋,製作當地過年必備的粉條。據掌勺的姚師傅介紹,粉條是他們年年都要準備的年貨,可以說跟豬肉一樣重要,所以他們無論是買還是自己製作,家家戶戶年年都要準備。

粉條在整個河南都非常流行,這種用紅薯澱粉做成的農家食品,在過年的時候不但可以食用,在過去還有禮品的功能。比如在河南的某些地方,過年的時候流行送豬肉“禮條”,送一樣顯的有些單薄,這時候就會配上一把粉條,然後把豬肉塊放在粉條上面,不過這個粉條親戚一般不會收下,要在客人走的時候做為“回禮”帶回去。

據在場的鄉親們介紹,這些年他們村的粉條也不是年年都做,畢竟做起來有些麻煩,大多數年份都是上街買。今年做的原因是今年紅薯豐收了,鄉親們把吃不完的紅薯做成了紅薯澱粉,家家戶戶都有那麼三四十斤,最近天氣冷了,這做粉條的時機也到了,於是這七八家一商量,就開始了。

穿格子圍裙的姚師傅,今年63歲,他是掌勺的,也可以說是做粉條的“技術總監”。姚師傅說這做粉條必須得上凍天,另外要經歷好幾個環節,比如勾芡、攪缸、捶粉、過缸、盤粉、凍粉、晾曬等等,這些環節每個都需要人手,所以大家乾脆在一起和著幹。

攪缸的環節很費體力,四個勞力圍著缸不停地轉,然後用手在缸裡不停地攪動,量大的時候會用木棍代替手臂,不過今天似乎沒用上,因為大家做的也不是太多。圖為姚師傅正在測試粉的稀稠程度,看著粉從漏瓢裡不快不慢地漏出來,他覺得這粉可以下鍋了。

漏粉條得用開水,這鍋臺是其中一位村民盤的,盤這種大鍋臺也是需要技術的,過去農村紅白喜事都要盤鍋臺,似乎現在用不上了,好在盤鍋臺的人還沒丟了這手藝。鍋裡燒著開水,姚師傅一手執瓢,一手用手輕輕捶打瓢沿兒,這樣粉就由團狀漏成了條狀,下進水花翻滾的鍋裡。由於長時間端瓢比較費力,聰明的鄉親們還專門吊了跟繩子下來,用繩子繫住瓢的一端。

在大鐵鍋的這一邊,有兩口水缸,這位大媽把粉條從鍋裡撈進涼水缸裡,然後用手盤好,再放進下一個水缸裡。下一個水缸旁的老大爺,手裡拿著木棍,把粉條穿在木棍上,再交給穿藍衣服的大爺。

穿藍衣服的大爺端著粉條,拿回到自己家院子裡,掛在準備好的架子上,這做粉條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大部分了。這位大爺說還是大家一起做粉條熱鬧,看著有臘月的氣氛,他們做這些粉條是“非賣品”,自己吃點,再給孩子們和城裡的親戚們送點。

剛才說做粉條一定要在上凍天,是因為這些粉條要經歷過上凍和解凍的過程,才不會粘連在一起。現在有規模的粉條作坊,都建的有冷庫,不過鄉親們沒這條件,就只能看天氣做了。

距離過年還有半個多月,不過這炊煙一起,村裡的鄉親們一聚會,明顯感覺這鄉村裡的年味就越來越重了。姚師傅還在熱氣翻滾的大鐵鍋邊忙碌著,今年他是做粉條的主角,也是最忙最累的一個人,不過他說這都是為了大傢伙,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的,也不覺得累。攝影記錄|張春光(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