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宋代之前還沒有棉被,古人冬天如何禦寒佩服古人智慧

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新制布裘》

在白居易的《新制布裘》一詩中,真情實感地描述了富人優裕的生活狀態,新制作的布裘十分保暖,即便在寒冷的冬夜蓋著它入眠也不會被凍醒,渾身溫暖如春,一覺到天明。可是這只是富人的生活狀態,對於窮人來說便是“百姓多寒無可救”的悲涼。的確,古代人物資匱乏,沒有現代化的產業,就連棉花的大量傳入也是在宋元時期才引進,即便之後引進了棉花,棉花也只是流通在富人之間的產物,對於窮人來說就是奢侈品。那麼對於宋元之前的年代,沒有棉被可以抵禦寒冷,那古人冬天是如何禦寒的呢?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實乃佩服。

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從北到南,國土跨越了多個緯度,因此出現了巨大的南北差異,除了表現在飲食,生活習慣,風情,地勢等方面,最明顯的區別便是南方和北方在氣候上的巨大不同。網上總有一些網友爭論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哪裡更冷的話題,其實總的來說,南方的冬天也冷,帶著溼冷的感覺,讓人感覺凍到骨子裡。

北方的氣溫肯定是更冷的,緯度高,又接近西伯利亞寒冷之地,冬天總是又幹又冷,不過由於家中有地暖等設施,所以在室內的感覺還是溫暖的,不過室外那就另當別論了。在北方,室外的風颳得人臉頰子疼,百姓出門誰不是裹著大裘衣,羽絨服,帽子,圍巾和手套呢,全身上下都裹得嚴嚴實實的,看起來十分的笨重。好在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地區,都有完美的供暖系統,所以冬夜也不會覺得寒冷不能入眠,加上棉質被褥等,被窩那叫一個暖。

古代人禦寒

可是在遙遠的古代,在宋以前都還沒出現棉花的大量種植,南北的冬天都冷,人們又是如何抵禦寒冷的呢?在遠古時期,農耕文明還未開始的時候,部落的人們主要是透過打獵獲取動物的皮毛來用作抵禦寒冬的物品,那時他們以群居生活為主,人多互相取暖加上火堆,冬夜也就這麼過了。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人們逐漸種植糧食來生活,建造自己的房屋,打獵的方式不再成為主流的人生存方式。首先房屋就能抵禦一定的冷氣了,但是這遠遠不夠。所以那時的人們因為家境的不同有著不同的禦寒方式。

對於富人來說,因為有足夠的錢財,所以他們主要是靠購買動物的皮毛來禦寒。這些動物皮毛包括了貂毛,兔毛,羊毛,駝絨等等,相比較於棉被,動物的皮毛是天然的禦寒產物,產生的能量更多,保暖效果也更好,皮毛柔軟舒適,非常適合用於製成衣物或者是被褥品。不過這動物皮毛僅僅是富人的專屬品而已,因為窮人買不起。而動物的皮毛也不容易得到,首先打獵就非常不易,製作成皮裘子也不易,當獵人打到動物後也是賣給有錢人家,所以動物皮毛也成了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對於窮人而言,他們的禦寒方式就顯得簡單又卑微了。窮人只要吃飽飯穿得暖便是人生追求了,在他們看來,能夠度過寒冷的冬天便是一件幸事,也是他們的願望。他們的禦寒產物便是隨處可見的乾草了。將乾草填充在被子裡,或者是覆蓋在房屋頂上,阻止熱量的散發,以此來抵禦寒冬。在農村,隨處可見的雜草,農民們把他們收集起來曬乾,冬天就可以用上了。既能保暖又不花大價錢,這種方式禦寒對於窮人來說是最好不過了,加上屋子裡燒個火堆,雖然不及富人的舒適溫暖,但是冬天也能將就過去了。

如今,在現代化產業發展下,棉被成為了家家戶戶的必需品,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人們很少為寒冷而發愁。如今的棉被是用棉花填充的,輕巧舒適還保暖,伸展性很好,比起古代富人的動物皮草,保暖卻沉重,如此看來棉花更勝一籌。除了棉花,現在的人們還會用蠶絲製作保暖衣物,加上現代化的供暖裝置,比如地暖,水迴圈供熱,熱風扇以及空調等,十分方便,所以寒冷自然是不存在的。

參考資料:《新制布裘》

圖片源於網路,如若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