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老子的辯證法核心思想“反者道之動”,很多人無法正確理解

中國古代辯證思想有一個重要的命題“物極必反”,據說最早見於《易經》。看起來很通俗的幾個字,但是很多人不一定能說得明白。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乍一看,似乎更難理解了,其實老子在《道德經》裡,很多地方都體現了“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這一辯證思想。對於“反者道之動”,歷來的解釋者甚多,一種直白的說法是:迴圈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也有人理解為: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迴圈往復的,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

無論怎麼理解,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道是要動的,要是一動不動那就沒有任何作用。道是怎麼動的呢?它的精髓在於“反”,或者說它執行的方式是“反”。不論什麼東西都是越來越陳舊。很多事物的發展都是從正面發展到反面,《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福”之間是一個對立矛盾, “禍”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訓而產生“福”,“福”有可能使人樂極生悲而產生“禍”。《淮南子·人間訓》講了一個有名的故事:“

塞翁失馬

”,讓我們更加明白了這個道理。

“反者道之動”告訴我們,無論什麼事物,當它發展到極點時,一定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這就是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不動就不會發展,道是要動的,動是道的主體。任何事物都在不停的變化,這個變化是自然的。雖然沒有固定的軌跡,但是像春夏秋冬這樣週而復始的變化是一直進行著的。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有一句話:“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也說明了事物變化的規律。暴風驟雨一般都是很短暫的,暴風雨正常來說不可能沒日沒夜的下。雖說現在偶爾也會連續下個一整天甚至兩三天,但這不是正常狀態,要是正常狀態我們也沒法生活下去了。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還說道:“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 我不能準確地說出它的名字,只能用道來籠統地稱呼它,勉強把它形容為“大”。“大”是指不停地運轉、變幻,也就是說它無處不在,無遠不至,到達極遠處又返回到起點。好比開車環湖觀光,只要沿著湖邊走,最後總能回到出發點。

“反”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相反相成,看起來也是一個矛盾的說法。有相反就有相成,可以認為是一種陰陽互補。陰陽調和,一樣也少不了,只有彼此互補才能正常發展。中醫常說,陰陽失調就容易生病也是這個道理。就像我們經常說的,看事物要看到它的正反兩面,不可以偏概全。

實際上,不論是“物極必反”、返回到起點還是相反相成,都是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千百年來,各家各派都對這個命題進行了豐富和深化。這個理論還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