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愛奇藝怎麼就盈利了?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娛樂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魏妮卡,編輯:李春暉,創業邦經授權釋出。

影片平臺等了多年的盈利拐點,終於來了!那真是喜訊傳來齊喝彩,千言萬語把它誇。硬糖君都要跟著喜極而泣,順便給圈外朋友解說下為啥忽然就賺錢了——當然不是因為任何一位哥哥的大爆款。

5月26日,愛奇藝釋出2022年一季度財報,宣告首次實現盈利。一季度營收達到73億元人民幣,基於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財務指標(non-GAAP)的運營利潤3。3億元,歸屬於愛奇藝的淨利潤為1。7億元,non-GAAP淨利潤為1。6億元。而此前,市場的預期是淨虧損6。7億元。

如此超乎預期的業績一出,愛奇藝美股盤前漲超10%。此前,國內長影片平臺始終無法像Netflix一樣走上盈利的道路,尤其是十年燒掉千億的壯舉,一度被輿論唱衰成進退兩難的悲劇命運。現在,愛奇藝率先吹響了盈利的號角,總算是揚眉吐氣一回。

至於愛奇藝是怎麼贏利的,其實就是各家影片平臺提出盈利目標後,都在高喊的“降本增效”。開源的“超前點播”被罵沒了,那咱就全面“節流”。

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眼看影片平臺盈利,休慼與共的影視從業者卻笑不出來。在某製片人看來,平臺能在一季度實現盈利並不意外,他調侃說是用影視公司“吃不上飯”的慘狀換來的。眾所周知,從去年末開始,平臺專案會的透過率極低,影視公司的專案頻頻被斃掉,很多公司相當於斷了命脈收入。

“降本增效”是現在影片平臺實現盈利的關鍵,但“降本增效”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它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嗎?

降本增效,還是休克療法?

從愛奇藝一季度財報中不難看出,降本增效中“降本”效果非常明顯。其一季度營收成本為60億元,同比下降了16%。而一季度的銷售及管理費用,同比下降了38%。

這兩項成本的降低可能受益於兩件事:一是平臺對影視專案的普遍降本,二是平臺層面的大幅裁員。

此前硬糖君討論過平臺對影視專案的降本,很像是一種“休克療法”。去年末,製片人陳益韜自爆《風姿》專案臨開機2天前,被平臺叫停而損失2000萬。他告誡影視圈這不是個例,行業正在進入寒冬。同時,他也把影片平臺暗中進行的大刀闊斧變革,第一次搬到檯面上來說。

影視圈就此拉開了腥風血雨的動盪序幕。去年像《風姿》這類A級以及A級以下的腰部專案,被砍掉的不在少數。某製片人對硬糖君透露,“降本”的大刀是落到了每個影視專案上。S級專案降級或是降低預算,A級及腰部專案面臨大幅被砍命運。而且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從今年開始,平臺的專案會透過率極低,影視公司的很多專案都遭遇了被斃命運。原本一月至少一次的專案會,甚至告知影視公司最近不開了。

我們現在看到平臺一季度支出的成本,幾乎都是去年定好的專案支出。而去年沒能跟平臺簽約專案或是專案被砍的影視公司,都進入了沒活幹、沒飯吃的“休眠期”。

在這位製片人看來,這種“休克療法”對愛奇藝一季度的盈利效果還不是最明顯的,因為還是有去年定下的專案支出。今年的二季度盈利應該會更多,三季度、四季度可能越來越多。

確實,我們看愛奇藝一季度的降本效果,比專案“休克療法”更立竿見影的是銷售及管理費用的降低,同比下降高達38%。很多業內人士認為,裁員才是愛奇藝一季度盈利的關鍵。

同樣是去年末,愛奇藝傳出大規模全線裁員訊息,從市場、渠道、遊戲到電商無一倖免。《晚點財經》訊息稱,愛奇藝到年底只剩下不到6000 員工,比一年前少了約2000 人。今年一季度裁員還在繼續,愛奇藝雖沒有公佈人數,但幾乎所有支出都減少了三四成。

不過硬糖君聽說,愛奇藝的院線電影部門躲過了一劫。事實上,今年愛奇藝還繫結恆業影業為其打工,佈局了多個頭部專案,比如張家輝、阮經天主演的《新秩序》,以及鄧超、俞白眉執導的《中國乒乓》等。看來是要大銀幕、小熒幕兩手抓了。

“明年一季度財報才是關鍵。”某製片人給硬糖君分析,平臺今年大幅削減專案支出,相當於靠“不開戲”和“裁員”盈利,為股東交上了一份滿意的業績答卷。

但明年平臺將面臨“不得不開戲”、“不得不支出”的局面。因為今年不開戲,存貨夠跑完今年、明年,但如果明年不開戲,則影響的是後年沒戲播。到時候,就真正考驗平臺這種盈利模式能不能持續了。

比起“健康財務表現”更需要健康製作模式

能夠盈利,對國內整個長影片行業來說,都是利好的訊息。但是除了兌現給股東漂亮的財務數字,其實平臺更需要兌現給觀眾一個健康的製作模式。

每當硬糖君談起長影片平臺為影視圈燒了如許錢、內容不好變現的種種難處,總會有觀眾同情不起來。道理很簡單,影視行業確實有很多亂象。動不動以億為金錢單位的影視圈,很多花費任誰看都不合理。比如S級爛劇、明星的片酬,以及不斷被爆出的平臺內部腐敗現象等等。

去年硬糖君討論過一部撲得悄無聲息的S級劇《玉昭令》,被出品方愚恆影業的母公司龍韻傳媒在一封回覆上交所問詢函中,爆出該劇的投資金額高達2。2億。更令人震驚的是,由官鴻、張藝上等組成的演職人員陣容,費用竟然高達8062萬。

對比此前稻草熊的財報也揭露過範丞丞、程瀟主演的《靈域》,投資成本高達2。4億;徐璐、張彬彬主演的古裝仙俠劇《月歌行》投資1。91億。《玉昭令》的成本,顯然不是一個合理的成本花費。

平臺怎麼就成了被影視圈坑的冤大頭?家賊難防。以往電視臺採購端腐敗事件頻發,到了影片平臺也不例外。那些匪夷所思的撲街S級劇背後,總有一些平臺內部利益關係鏈。今年一月,騰訊就通報了PCG影視內容製作部組長張萌利用職務便利,為供應商謀取利益,並收取供應商好處費等,涉嫌犯罪,被移送公安機關處理。有訊息稱,張萌可能與鄭爽陰陽合同逃稅的《倩女幽魂》專案有關。

好在這些腐敗現象正在被肅清、演員天價片酬等問題也逐漸成為過去式。某製片人對硬糖君透露,現在頂流演員的劇集片酬也只有2000-2500萬了。

而事實上,在平臺激進的“降本”之後,更需要解決的是“增效”問題。

一直以來,影片平臺的相關負責人被吐槽最多的就是“不懂內容”,業內吐槽,觀眾也吐槽。一個專案想要順利在平臺透過,要經歷策劃、責編、製片人等多個部門的稽核意見。通常來說,跟平臺有過合作的、頭部公司的專案、重要的大專案,平臺策劃、責編的意見就不重要,主要是走個流程,製片人一句話就可以立馬透過;

但對於平臺沒合作過的、腰部公司的小專案,平臺策劃、責編的意見就很重要。因為要等他們提完一輪意見,你改完了評級過了、立項了,製片人才介入又開始提新一輪意見。

而策劃、責編、製片人,人人有意見,在影視公司創作者看來,就很割裂。硬糖君此前討論製片人工種的時候,也提到過一個行業亂象:行業裡,似乎人人都懂劇本,張口就來男女主的人設不夠突出、cp感不行、節奏不太行等等,這些意見都非常虛。

平臺的這次裁員風波,也殃及了責編、策劃部門,影視公司的策劃部門也未能倖免。總的來說,影視行業的工種設定需要真正最佳化。責編、策劃原本是負責評估最佳化劇本的工種,以前是有很多劇本經驗的大佬來擔任。但現在平臺、影視公司更多是招“便宜”的影視高校畢業生、影視愛好者來幹,就顯得這樣的職位很雞肋。

降本增效,能出精品嗎?

“需要一個過程。”某製片人直言,在考慮降本增效能不能出精品的問題前,還需要考慮全行業能不能接受降本。

他認為精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是在多少錢的預算內,去匹配最好的配置,儘量把每一個環節做到最好。但現在的矛盾之處在於,平臺降價是直接給製片方一個一口價,壓力給到了製片方。製片方需要去協調劇組各個部門的降價,包括演員、導演、編劇、攝影、服化道等等。而各個工種降價,其實又不是一個單一製片方能決定的。

行業裡沒有一個人能決定:所有工種降價降到什麼位置合適?以一個什麼樣的標準降價?中國的影視行業,又不存在像美國一樣的工會制度。各個工種有各自的工會,沒有一個統一協商和發聲的視窗。

國內的各個影視工種要接受降價,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他們很可能因為接受不了降價而暫停合作,要等到他們尋覓一圈,發現不降價就會一直沒活幹了,才會接受降價。

比如以前2億投資的S級專案,請得起頭部演員。現在只有1億的S級專案,想要再請頭部演員,他們可能就要斟酌斟酌。但等到他們很長一段時間沒戲演了,可能也會接受降價。而且對於頭部公司、頭部演員來說,不能輕易接受降價的原因在於,降價容易提價難。如果降價了,結果市場行業逐漸回暖,想再提價就很難了。

不過這兩年,優酷的一些“高性價比”專案能夠成為爆款,其實也給了行業一些啟示。比如去年9000萬預算的A級專案《司藤》,製片人伍星焰就曾透露,專案把錢花在刀刃上,採用公路片模式,從香格里拉到無錫、橫店,輾轉了1。3萬公里,最後竟然還省了幾百萬,不到9000萬就拿下了。

騰訊影片去年的B級小爆款《御賜小仵作》,也是成本不到5000萬拿下。其實影視行業一直有省錢的影視公司,他們自己拍戲省錢省成本,但報給平臺開的發票成本更貴,自己當中間商賺了很多差價。

如果平臺掀起的這波“降本”浪潮,能擠掉一些圖謀不軌的黑心商人,留下更多用心做內容的匠人,平臺又能為匠人建立起一個合理的盈利模式。那這波“降本增效”,才能帶來真正的可持續盈利,以及可期待佳作。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