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你越取悅別人就越不值錢,取悅心理正在一步步侵蝕你的人生

比如面對一直想去的大學,一看到別人更想去,他就拱手相讓;同事讓他幫著帶手錶去修,沒人願意,他就自己動手等等,這樣的案例在電影中還有很多。

按理說這樣的劉峰應該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愛,但實際上大家對他的付出早就習以為常,甚至有的還帶著諷刺意味,比如有戰友就說“要是沒有劉峰,那咱們文工團的髒活、苦活、累活給誰幹呀”。

多麼現實的評價呀,明明自己做的這些都是為了幫助別人,最後卻只能落得這樣的評價。

撇開人心,我們仔細去看,就知道造成這樣局面的是劉峰本身的人格特徵。劉峰這樣不懂拒絕,總是以別人需求為中心的形象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好人”。

這樣的老好人在職場中也屢見不鮮,他們在工作中,性格隨和,從不拒絕他人請求,能幫的積極幫忙,不能幫的也是逼著自己去幫。比如同事請求幫忙,自己哪怕加班加點也要幫同事完成工作;領導安排加班,不管手裡有多少任務,都默默接下,哪怕把自己折騰得身心疲憊,也會及時完成。

這樣不懂拒絕,總是無限滿足別人需求的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取悅症,也就是指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大部分慣取悅他人的人,對拒絕和敵意有著根深蒂固的畏懼和焦慮,所以才會總是把滿足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自己。

在《取悅症:不懂拒絕的老好人》一書中,把這些患有取悅症的老好人分成了三種:

一是認知型“好人”

也就是指那些總是在意別人看法的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和,總是不斷的討好別人,爭取讓每個人都喜歡自己。這樣的的“好人”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就是自己為別人做了多少。一旦你陷入這樣的認知型“好人”,就會陷入一種嚴重的自我虧待心態中。

二是習慣型“好人”

也就是指在工作和生活中,已經習慣了去討好、取悅別人,這種滿足別人需求的事,已經成了一種習慣融入了自己的身體裡,在遇到別人請求的時候,幾乎不會說“不”,也根本不會對別人提出要求,常常都搞得自己筋疲力盡。

三是情感逃避型“好人”

日本作家太宰治也在小說《人間失格》李也曾說過: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這就是典型的逃避型“好人”,這樣的取悅行為,是為了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導致的。比如同事讓你幫忙做個ppt,你害怕自己拒絕會被人說不合群,只能默默承受。

不管哪種型別的取悅者,在工作中,因為不懂得拒絕,改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困擾,每天都有同事不斷請求自己幫忙,有領導不斷的加派工作。本來是想利用自己隨和的性格,為自己打造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卻逐漸演變成了一種任人欺負的現象,最終不僅把自己搞得疲憊不堪,還得不到任何重視。

美國康奈爾大學勞資關係學院在一項調查中,分析職場人員的這種隨和,不懂拒絕的特徵後發現:

性格隨和、不懂拒絕的員工,比那些性格強勢的人薪酬要低18%。

因此,一味的幫助和接受,並沒有帶來升職加薪和和諧的人際關係,到來的只是疲憊和別人的無視。

那麼這些職場老好人,就只能默默忍受嗎?不,只要你掌握正確的方法,就可以優雅拒絕他人。

卡耐基曾說:一個人快樂與否,85%來自於他人的相處。

我們的工作每天都會與不同的人相處,如果你不學會正確的人際關係,學會拒絕他人的不合理行為,就會讓自己現在糟糕的人際關係。

只有學會拒絕,才能擺脫糟糕的人際關係

首先,利用“破唱片”技巧,不斷重複用來拖延的措辭

什麼是“破唱片”技巧,就是指當你不想答應別人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當成一臺破舊的唱片機,不斷重複對方的情況,表示你聽清楚了他的請求,也明白了他的感受,同時表達出自己的同理心。

比如同事說“親愛的,這個方案明天就要交了,但是我還有其他工作沒完成,你能幫幫我嗎”;你就可以回答“任務重,時間緊,確實很頭疼,我很理解你的感受,但我今天還有好幾個表格要交,要不你等我完成手裡工作再說?”

其實這就是一種拖延時間的戰術,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避免了直接回應對方試壓的實際內容,而是以理解對方感受為主,既表明了自己的同理心,也變相拒絕了對方的請求。就像上面的讓同事等到你完事後再幫忙,只是說了自己完事後再幫忙,但你什麼時候結束,對方並沒有把握,他可不會把自己的前程系在你的不確定裡。如果真的著急,他就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所以,一旦別人向你發出請求的時候,你就要避免直接回應對方施壓的內容,而是採用拖延戰術不斷重複對方的境遇,暗示對方你知道他的難處,然後表明自己的同理心。

然後,採用“三明治”技巧,巧妙說“不”

什麼是“三明治”技巧?也就是說把否定答案做成“三明治”,夾在兩層恭維或者肯定的話中間。

比如領導加派給你一個出差的專案,你不想去,就可以說“這個專案真的很誘人,也有很前途,但很遺憾這次我不能去,希望下次您還能想到我”。

在比如同事要求你幫忙引薦哪個人,你就可以說“我真的很想幫你這個忙,但這次我能力也不夠,實在很抱歉幫不上你了,但我非常感謝你能在需要幫助的時候想到我。”

實際上都是明明白白的拒絕,但句句聽著都不傷人,這樣就避免了直接拒絕帶來的尷尬,還能表明自己的立場。

每個人都喜歡挺好聽的,這樣把否定的答案放在肯定的回答中,緩和了拒絕的衝擊感,又恭維和肯定了對方,即使別人會有不開心,也不會記恨你,頂多是失落而已。

所以,如果我們想優雅的拒絕別人,就不要上來就說“不行”“我辦不到”,而是要以一種以柔克剛的方式把資訊傳遞給對方,把否定的答案和資訊夾在肯定或者恭維的話中間。

再次,去除頭腦裡的應該,擺脫認可癮

很多人不肯拒絕也是因為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在工作中就會不斷表現出自己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

比如同事說“我孩子在等著我去接她,你能幫我把這點工作收尾嗎”。很多人就覺得別人孩子都在等著他了,我應該幫幫他。

可你們拿著同樣的工資,做著同樣的事情,憑什麼你就應該比別人多做事呢。沒有誰天生就應該做哪些,也沒有誰天生就該幫助他人。如果你是為了獲得身邊人的認可,那就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別人認可你,不是因為你幫了對方多少,而是你的能力有多少。

所以,你在工作中,就需要有意識的把這些應該,用能把握的句子替換掉。比如你可以把“同事挺辛苦的,我應該幫幫他”替換成“如果我願意,那我就可以幫幫他”,再比如把“我應該這樣做,領導才會滿意”換成“如果我願意這樣做,領導就會高興”。

這樣一替換,腦中那些苛刻的強制性命令就變得更加軟和了。

最後,多強調自我意願和需求

村上春樹在《挪威森林》裡說過:不管全世界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

正是因為你忽略自我需求和意願,才會不斷被別人的要求裹挾前行,不斷去滿足他人的需求,而忽略了自己,擾亂了自己的生活節奏。

如果要想擺脫這種局面,那麼在工作中就要多強調自己的意願,多問問自己想要什麼。比如你可以問問自己想要在職場上走到什麼樣的位置,如果想升職加薪,就不要天天去幫同事處理亂七八糟的瑣事,而是勇敢拒絕那些不合理的請求,把重心放在自己追求的事情上。

同樣也可以在同事請求幫助的時候,問問自己願不願意幫助對方,幫助對方會不會耽誤自己的本職工作。

當你把自己的意願和需求問清楚後,就可以衡量出來幫助同事會給你帶來哪些困擾,一旦別人的請求造成了你的困擾,那就大膽的拒絕對方的請求。

職場是角鬥場,不是慈善地。不能別人說忙、急,你就火急火燎的上趕著撲火。如果你總是毫無怨言的接受別人的請求,毫無底線的幫助他人,取悅他人,最後只會落得個“老好人”的稱號。

職場老好人並不是獲得良好關係的途徑,取悅症也絕不是你走上巔峰的墊腳石。

你的不拒絕,全盤接受,正在一步步拖垮你的職場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