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從水滸裡的“灰瓶”,淺說古代戰爭中的“障眼法”

作為四大名之一,《水滸傳》多次寫到梁山好漢與其他勢力的戰爭,比如三打祝家莊、大戰曾頭市、攻打大名府、陸戰兩贏童貫,水戰三敗高俅等。正因如此,所以水滸中提到過許多兵器、戰具,比如刀槍劍戟、雲梯飛樓、火炮火箭等。

除了這些外,書中還多次提到過“灰瓶”。

到得山下,看那關時,都擺著強弩硬弓,灰瓶炮石。

卻待向前看索時,又被他岸上灰瓶石子如雨點一般打將來。

這裡的“灰瓶”,其實就是用來盛放灰塵的瓶子,守城方常常使用。當敵人來攻城時,守城將士會把瓶子裡的灰塵撒出來,其目的,就是讓攻城的敵人不能睜開眼,從而削弱敵人戰鬥力,減緩敵人攻城的速度。

這種遮蔽敵人視線的作戰方式,咱們姑且稱之為“障眼法”。接下來,就說說古代戰爭中的“障眼法”。

曳柴揚塵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會記得,在曹操南征時,張飛曾經橫槍立馬,在長坂橋獨退曹操大軍。曹兵之所以會退,除了張飛三聲怒吼,嚇死夏侯傑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張飛用了疑兵之計。

當時張飛只有二十餘騎,他用什麼做疑兵呢?

答案就是灰塵。張飛看到橋東一帶有不少樹,於是他就讓二十多名騎兵,把樹枝砍下來拴在馬尾上,然後再在樹林內來回馳騁,衝起塵土。正是這些揚起的塵土,讓後來的文聘覺得可疑,所以他沒有貿然上前交戰。

為什麼張飛讓騎兵揚起塵土,就能做疑兵呢?

因為古代戰場上,將領會根據塵土揚起的範圍,來猜測對方兵力。正常情況下,士兵越少,揚起的塵土範圍也越小;反之,士兵越多,揚起的塵土範圍也就越大。張飛雖然只有二十多人,但他卻揚起了大片塵土,造成了伏兵甚多的假象,最終騙過了曹軍,這是典型的“障眼法”。

揚起塵土做障眼法,並非是羅貫中的想象,正史中也有這樣的作戰方式,稱之為“曳柴”或者“曳柴揚塵”。

東魏將莫多婁貸文率眾至谷城,弼倍道而前進,遣軍士鼓譟,曳柴揚塵。貸文以為大軍至,遂走。弼追斬貸文,傳首大軍。——《北史》

從《北史》可以看出來,李弼也是“曳柴揚塵”,玩了一次障眼法。東魏莫多婁貸文見塵土大起,以為是大軍到了,所以嚇跑,結果被李弼追上並斬殺。這裡的“曳柴揚塵”,就是讓戰馬或者戰車拉著樹枝,衝起漫天塵土,造成大軍賓士的假象。

最早用“曳柴揚塵”的戰爭,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中。

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這裡,欒枝是用戰車拉柴揚塵,造成大軍敗退的假象。魏晉時代的杜預,在給“曳柴”作注時,特意指明是“曳柴起塵,詐為眾走”。由此可見,在兩千六百多年前,戰爭中就已經利用塵土做障眼法了。

漢末時期,公孫瓚和袁紹的“屆橋之戰”中,袁紹麾下麴義曾以步兵打敗公孫瓚的騎兵。當公孫瓚騎兵距離還有幾十步的時候,麴義步兵“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殺死公孫瓚麾下的荊州刺史嚴綱,並斬首千餘級,打敗騎兵。

麴義步兵之所以要“揚塵大叫”,就是要掩護自己,同時迷惑公孫瓚騎兵,這樣才能為己方前衝爭取時間。

灰瓶、揚塵車與風扇車

宋代戰爭多,尤其是守城戰,為了更好地守護城池,守城將士常用到灰瓶。

所謂灰瓶,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過,“所謂灰瓶者,內用石灰”。當有敵人攻城時,拋下灰瓶,瓶子碎了後,石灰就會隨風而起,這樣能讓敵人睜不開眼,就可以阻止敵人攻城。《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寇宏在守衛濠州城時,曾在城上“金汁、灰瓶與矢石亂髮”。不過,金人太多,所以沒能被全部阻止。

到了明朝,灰瓶使用更多。

《江上孤忠錄》中提到,“城中急用金汁灰瓶,盡力防禦”;《皇明經世文編》記載,“懸滾木與灰瓶炸炮並擊”“炸炮灰瓶”“灰瓶一萬六千個”。至於《明季北略》《東塘日札》《倭變事略》《嘉定縣乙酉紀事》等史料中,也多次提到士兵用灰瓶守城。

還有一種風扇車,也能透過揚塵退敵,達到守城的目的。

《武經總要》記載,如果是在地道中遇到了敵人,士兵就可以退至風扇車後,用風扇車揚撒石灰、簸火或者煙霧,逼退敵人。這樣,就能阻止敵人透過地道攻入城中了。

宋代用來遮蔽敵人視線的戰具中,除了灰瓶和風扇車外,還有揚塵車,《武經總要》中記載過。

其車與煙同縱,待煙氣盛,即推車逼城,揚其塵灰。守城人不能存立,必迴避、聚向一邊,則攻城人可緣上(用石灰最佳)。

不同於灰瓶的是,揚塵車是攻城時所用。這種車下面有四個輪子,中間是高架,架子上有一個方盒子似的灰鬥,專門用來盛放灰塵,灰鬥用繩子控制。靠近城池時,把灰鬥拉高,就可以放出灰塵。當然用石灰會更好,因為生石灰粉進入眼部,會與淚液發生反應,造成眼睛灼傷。灰塵吹向守城軍士時,守城軍士會迴避,這樣城牆就會出現空缺,攻城的軍士就可以在此處登城。

攻城時,揚塵車不止一輛,可以多達二三十輛。

揚塵車需要用煙來掩護,否則,敵人看到後可能會集中火力摧毀揚塵車。如果沒有風或者風太小,士兵還需要在車上或者車後安裝鼓風器,比如風扇車,以此來吹動灰塵,加大威力。另外,揚塵車還可以用來放毒煙等,這對敵人傷害更大,算得上是化學武器了。

煙球與噴筒

宋代還有利用溼草來放煙的方法,叫“行煙”。《五經總要》中,對“行煙”的定義就是“以乾草為心,溼草外傅,候風勢急烈,於上風班布發煙”。

溼草可以產生大量的煙,這種煙不僅能遮蔽敵人視線,還很燻人,一旦進入眼部,眼不但睜不開,而且會一直流淚。

宋代以後,火器出現並快速發展,“障眼法”也隨之升級。

比如宋代的毒藥煙球,不但能夠爆炸,而且還能放出氣體,遮蔽敵人視線。最可怕的是,這種氣體有毒,因為煙球裡面是狼毒、砒霜、硫磺、木炭末等物混合而成,且達重數斤,需要用發石車發射出去。《武經總要》記載,“若其氣燻人,則口鼻血出”。

由此可見,毒藥煙球不但能遮蔽敵人視線,還能直接對敵人造成傷害,殺傷力大大提高了。

明代時,出現了殺傷力更大的噴筒。

噴筒是一種竹製的噴火器,不但可以噴火,還能用來噴射砂石、鐵彈、箭鏃、毒煙、毒火等。比如“一把蓮”“毒藥噴筒”“毒龍噴火神筒”“鑽穴飛砂神霧筒”等。使用噴筒噴射毒煙、毒砂時,敵軍輕則暈頭轉向、不辨方位,重則雙目失明、中毒昏迷至死。

比如攻城用的毒龍噴火神筒,是在竹筒裡放火藥,使用時要掛在高高的竹竿上,靠近敵人城垛口時點燃,火焰可以噴出兩三丈遠。

因為威力大,後來還應用於水戰中,可以燒敵人戰船。直到清朝時,噴筒還廣泛使用。清代《皇朝經世文統編》也提到過“用噴筒毒煙以迷敵目,使其洋槍不能施放”。

總體來說,宋代之前的戰爭中,障眼法往往是“揚塵”;宋代及以後,障眼法則升級了,不僅有“揚塵”,還有毒煙等,威力也比之前大了很多。

參考資料:《水滸傳》《三國演義》《武經總要》《左傳》《北史》《江上孤忠錄》《皇明經世文編》《明季北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