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有啥出彩的地方,為何能"孤篇蓋全唐"

導語:

《春江花月夜》出自於張若虛之手,此詩享譽唐朝,近當代大家們對它溢美之詞甚多。這“春江花月夜”有著“以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它在詩歌中的地位甚高,聞一多形容為“詩中之詩”。它出彩的地方在哪呢?

唐朝建立之初,流行的詩歌形式仍受前朝遺風影響很多。全新的詩歌形式,正在處於厚積薄發的階段。前朝盛行輕柔與豔麗兼備的風格,這《春江花月夜》誕生於新舊交替的變革階段。這首詩既有美的頌歌也有深刻的哲思領悟。

詩人與景共情,寓景於情,張若虛在月的自然虛實陰晴變換中,與自然景色的輪迴更替聯絡捆綁。並以文學之筆繪下宇宙至理,這體現了唐代詩人早就有了對於宇宙的初步認知。

一、詩中的動態美

這《春江花月夜》詩歌的名字,便是由五個常見意象的有機組合,也是景緻內在節律的協調。它以五個字就為人們粗略勾畫出了一副明月春江相伴的瑰麗景色。這些美景處在動態的變化中,每時之景不同,又有著不同的美麗。

詩中的江水,有時因月色而碧波盪漾,如白玉之漿,微啄小杯便忘懷愁腸。有時又暗沉和天一色,讓人一望生畏再望卻步。詩中之明月,經歷陰晴變幻,從小小斜月生,再到大大圓月高掛,既是自然的動態變化又是情感交糅的變化。

這詩的五景,在美術上有著和諧美的構圖,在文學上有著複雜氛圍感的引導,春江花月夜,純淨,透徹,恍惚中有著清朗。

看此美景,詩人生髮出對宇宙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每一段時間便經歷輪迴之變,而人類亦是代代相傳。全詩的感情基調並不消極,實際上充滿了對人生的熱烈追求。

這首詩以月色來寫情,抒情,透過這樣空靈,澄澈的幽美意境,引導讀者實現對美的一種思考。雖受前朝遺風影響,但它並沒有齊梁宮體詩的豔麗,也不是純粹地在景色中直抒胸臆。

本詩充滿了動態美,全詩三十六句的每一句都不落動詞,動詞之間的勾連讓全詩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美感。而且三十六句詩,形成了九個韻律性的音韻美,而它透過轉韻實現。

欣賞它,猶如品味一個平靜有味的電影。“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景色的移動,從白雲,楓樹,扁舟,再到明月樓,這種視覺角度的變化,讓詩人宛如一個電影導演一般。透過視角的變化,實現景物間的勾連,呈現出一副運動的鏡面,讀者不知不覺便沉浸其中。

二、寄託著的豐富感情

《春江花月夜》五個景色中,主角自然便是以濃墨重彩點出的明月。在中國的文化中,月這一意象有著許多豐富的涵義。相比於西方重抒情的直接利落,東方的中國更重抒情的婉轉浪漫。對於月亮,古代的文人墨客賦予了它諸多感情暗示。

本詩中的月是動態變化的,每時每刻的它都是不同的,有著不同的美感。輕柔如素紗般的月光,有種朦朧的恍惚,它在不同人的眼中,得到了不同的感情寄託。對扁舟上的遊子而言,它便是心中思念之情的象徵,借月抒懷。

本詩中的月,本詩中的情,是疏離也是共鳴。它也寫了離別的痛苦,也有對團聚的憧憬。分開兩地的痛苦自己已難承受,便不再託付給月色了,於是月多用來抒發對能團聚的美好期盼。

“落月搖情滿江樹”包含著作者的一種美好期盼,它表達了作者願有情人團聚的美好祝願。這種積極的願景,博大的胸懷,讓《春江花月夜》更上一層樓了。

月的圓缺,既有著人類感情變化的隱喻,也有人類透過這種動態變化,引申而觀宇宙,思人生。本詩展現出了作者張若虛的宇宙意識,它的目光從個體轉移到了對整個人類大局的思考。張若虛與月共情,因此本詩雖多寫景卻不顯得哀傷仇怨,反而有著一絲明快。

明月總給人時光易逝的感悟,而張若虛卻出奇招不按套路來,把月寫出了哀而不傷的新感覺,還展現了自身對於宇宙的思考與認識,並生髮出一種人文關懷。

江與月,遠近高低景不同。它們是全文的主要意象,佔用全詩的篇幅最多,抒發的感情也最集中。詩中是實景虛景相結合,這種虛實結合,從物體生髮而出到人的感情聯絡,顯得頗為高深。全詩數十個實虛結合的景色,給人一種朦朧美感的意境,實在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

總結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誕生的歷史時期較為特殊,出於唐建朝後不久,這個時期正式齊梁遺風逐漸被淘汰取締的過程。而本詩便是宮體詩到盛唐詩過渡過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個作品中蘊含著的感情豐富,有對生活的熱愛,也有高遠深邃的宇宙意識。

在這部作品前面,張若虛的作品幾乎完美繼承了宮體詩的陰柔美。張若虛透過《春江花月夜》展現了自己在詩歌上全新的精神面貌。他在詩中融入對宇宙的思考還有人生哲理的認識,因此讓本詩極具格調,讀來有種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