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仍不醉,古人說的千杯不醉是真的嗎

酒文化是中國一種獨有的文化,中國製酒歷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根據神農本草記載,酒最早出現在遠古神農時代,最開始先民們使用果實釀酒,明確記載使用糧食釀酒則出現在殷商時代,到了西周開始出現了管理釀酒的酒政官職,釀酒開始以作坊的形式出現,並且迅速普及開來。

酒的出現給中國文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詩詞和故事,江湖俠客都喜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如此才能彰顯自己的豪氣。比如武松景陽岡打虎的時候,就曾連續喝下了十八碗酒,而這也讓今天的很多人不解,十八碗酒都喝不醉?武松的酒量這麼好?那麼古人說的千杯不醉是不是有可能是真的?這個問題我們要從酒起源說起。

酒的核心是酒精,這是果物或者糧食中的糖類發酵產生的,商朝人們發現了櫱(niè,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酒麴,那時候人們制酒方法比較粗糙,得到的是濁酒,成本也不高,在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方法雖有改良,也就是換了酒麴,但本質不變,生產出的都是濁酒,所謂濁酒一杯家萬里指的就是這種酒,這種酒有很多的沉澱,純度比較低,度數也很低大約是十度左右甚至更低。

到了周朝就有了壓榨過濾手段了,得到的就是所謂的清酒。因為清酒的製作更加繁瑣,所謂: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修值萬錢。清酒價格較高,很多是皇宮貴族專用。從秦朝到魏晉,人們一直在嘗試著改善酒麴,漢代已經有以麥子為原料製作酒麴了。大麥,小麥等多種作物都在選擇之列。

到了唐朝大米也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研製出了由母曲直接培養製成的紅曲,紅曲糖化能力強,發酵效果好,可以製得大約8~9度的酒,酒麴的選擇越來越多,酒的種類和風味也越來豐富,還有各種香料和水果製作的酒也流行起來,“葡萄美酒夜光杯”說的就是葡萄酒,一直到宋朝壓榨過濾法都是主流,直到“連渣拌飯法”的出現,這個方法就是把大米蒸好之後冷卻拌入攪局,可以根據氣候和季節不同控制酒麴的量,得到更加醇香的酒也提高了一些度數,可以達到十幾度。

可以說一直到這個階段像武松那樣連幹十八碗,是可以實現的,並且不會酒精中毒,不過到了元朝之後,就有遊牧民族傳來了蒸餾技術,蒸餾技術對於釀酒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的,因為蒸餾可以提純,使得酒精度數大幅提高,而且還可控,因此到了明朝就可以生產出高達六十度的酒,已經接近現在的酒了。不過在元朝蒸餾酒成本較高仍然還是貴族專享,而且民眾也更青睞低度酒。

雖然有蒸餾酒,但因為價格等因素並沒有廣泛推廣,直到清朝時期,馬背上的滿族偏愛高度酒,這個時候蒸餾酒才流行起來,走進了千家萬戶。所以說古人千杯不醉自然是誇張,不過大碗喝酒在明清之前都是可能發生的,畢竟古代的酒很多度數極低,有的甚至比不過現在超市賣的米酒,高度酒需要蒸餾技術,清朝之後才開始流行,這個時候再大碗喝酒,縱使是梁山好漢們,也很可能發生酒精中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