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第三屆社科文獻“鳴沙史學嘉年華”收官

歷史學專著何以是“歷史學的”而非其他學科的?歷史學專著有何特性?歷史學作品的作者和讀者要怎麼感受和評價這種特性?近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主辦的第三屆鳴沙史學嘉年華以“雲霞明滅或可睹:尋找歷史書寫中的歷史感”為主題舉辦三場沙龍活動,邀請多位歷史學者從區域社會中的人群活動、人物與政局的進退糾葛以及知識界改良和社會革新的關係等三個方面展開,與讀者共同探討歷史書寫與歷史感的相關問題。

趙世瑜在活動現場

本屆嘉年華的第一場活動在蘇州第二圖書館舉辦,以“在水一方:行走中的歷史學”為題,邀請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趙世瑜、劉永華,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劉志偉、謝湜,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徐茂明,從趙世瑜《猛將還鄉》一書切入,就田野考察與歷史感獲得的關係問題展開討論。趙世瑜提出,歷史感首先是時間感,每個人都要經歷時間的流逝,個人在時間的流逝中獲得感悟、形成人生的積澱,並在時間流逝的長河中感悟人生與社會,這就是個人的歷史感。個人的人生感悟和積澱的獲得,除了多讀書,就是多行走,靠行走驗證和補充書本知識,靠知識對行走中的感受形成反應。

第二場活動在線上舉辦,以“知我罪我:歷史人物及其生活空間”為題,邀請中山大學歷史學系邱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金光耀、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程序研究中心姜鳴以及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馬忠文,圍繞在歷史研究中如何發現人和研究人、人物研究與人物傳記寫作的關係、有關人物史料解讀的限度等問題展開討論。邱捷提到,研究歷史中的人首先要了解人的生活空間,只有瞭解了一個人的生活空間、瞭解在這個生活空間中人的行為邏輯,才能夠讀懂個人的行為,才能夠儘量避免誤讀。

第三場活動以“人文化成:知識、教育與社會重塑”為題,邀請清華大學歷史系王東傑、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張仲民、北京大學中文系季劍青和陸胤、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崔文東,圍繞文化、知識與社會變革的關係展開討論。張仲民認為精英、概念或者觀念都很重要,但是需要從大眾接受層面去思考,才能夠感受到文化對近代、當代中國的重塑力量,其中就需要發掘知識所處的歷史場景。

“鳴沙史學嘉年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組織策劃,每年一屆,邀請歷史學者圍繞某一主題,講述其學術生涯的感受、經驗和收穫,並將歷史生動地表達出來,希望透過搭建平臺鼓勵開放與爭鳴。前兩屆嘉年華分別以“歷史學家的取景框——數字·概念·生活”和“歷史非虛構寫作”為題,引發了各界的廣泛關注。本屆活動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近萬名讀者、觀眾形成交流互動,拉近了歷史學者與廣大歷史學愛好者之間的距離。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雷嘉

編輯/高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