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信陽毛尖·專訪71歲非遺國家級傳承人周祖宏:手工炒茶 絕不能丟|成功申遺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茶文化早已融入華夏文明的傳承基因。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專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透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訊息傳來,令人振奮。

茶不僅體現著中國天人合一、精行儉德,勤、廉、美、和、敬等文化基因,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實踐的重要內容和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中國傳統制茶技藝豐富多樣,使用炒鍋、竹匾、烘籠等工具,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制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滿足著民眾的多種需求。飲茶和品茶的習俗也早已經滲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專案所在地範圍涉及福建、四川、河南等15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各專案所在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管單位、茶業公司、協會、商會、代表性傳承人、傳承基地、博物館、學術團體機構、村民委員會及小學生代表在內的83個社群(群體)分別簽署了申遺所必需的知情同意書。

信陽毛尖是我國著名綠茶品種之一。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在簽署此次申遺專案的知情同意書的單位名單上,河南省信陽市茶葉商會及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在列。

周祖宏在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進行現場教學

11月30日中午,封面新聞記者採訪到信陽毛尖綠茶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周祖宏先生,他也是信陽地區該技藝目前唯一一位國家級傳承人。

聽到“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訊息,今年71歲的周祖宏心情愉快,“已經有很多人給我發微信告知我這個訊息。”

周祖宏在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進行現場教學

出身製茶世家 技藝後繼有人

周祖宏是信陽市溮河區黑龍潭村人,出身“茶師”世家,從17歲就開始跟著祖父、父親學習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炒茶、製茶,一晃50多年過去了,他積累了一手炒茶絕活。各種榮譽紛至沓來。2008年,他成為“信陽毛尖製作技藝非遺專案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他被確定為“信陽毛尖製作技藝非遺專案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在盛行機器炒茶的年代,周祖宏堅持手工炒制。他所炒制的茶葉不愁銷售,買家總是到他家中購買。為了讓傳統手工製茶工藝得到傳承,他把手藝傳給了自己的三個女兒、女婿以及剛大學畢業的外孫女。此外還收了不少徒弟。如今年事已高,體力減弱的周祖宏主要的精力是放在傳承技藝、培養新人身上,“我教過的學生也有100多個。”就在今年9月,周祖宏受邀在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進行手把手現場授課,在該茶學院的信陽毛尖茶炒制車間(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進行技藝傳承實踐教學,“我從最基本的信陽毛尖茶製作準備過程,打磨、清潔炒茶鍋,到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進行了細緻分步講解,著重給同學們講解了關鍵工藝、生鍋、熟鍋的基本知識、炒制動作要領和注意事項,並手把手教學。”

周祖宏在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進行現場教學

兩隻手炒出來的信陽毛尖,香度更高

信陽毛尖香高味濃、耐沖泡, 在周祖宏看來,這些特性跟炒制工序密切相關,每一道工序都得精準掌握時間和火候。 信陽毛尖的炒制工藝主要有生鍋、熟鍋和烘焙三大工序,生鍋炒制是對茶葉進行殺青和揉捻,逐步形成條索之後,便可以轉入熟鍋繼續“整形”,也就是趕條、理條,然後再用炭火進行初次烘焙。周祖宏炒茶的訣竅就是“殺青要到位,揉捻要均勻,理條靠手感,火候是關鍵”。

“做出來一杯好茶不容易,需要的是幾十年的愛茶敬茶之心和經驗。炒茶技藝的傳承需要我們這些手工製茶師、茶企和社會的廣泛參與。”周祖宏說,“現在機器自動化水平也很高了,炒茶的自動化動作也是模仿人工製茶,效率也更高。用兩隻手炒茶,會比較累。但是,茶葉是有生命力的,人手炒出來的茶,香度更高,獨有的氣息,是自動化機器無法完全取代的。而且,手工炒制的信陽毛尖茶非常受大家喜愛,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我們一定要好好把信陽毛尖炒茶技藝的傳承下去 ,發揚光大,讓信陽毛尖香飄全世界。”

(圖據信陽農林學院茶學院官方網站,經受訪人同意授權使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