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文化】金朝歷史上的首都:上京會寧府,今天的東北文化達到了巔峰

相比於契丹族崛起於東北地區西南部的“松漠之間”,女真族則發跡於東北亞腹地的“白山黑水”。因此,金朝在復興渤海城市文明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拓展,使包括今天吉林省在內的東北地區腹地的經濟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金朝第一座都城,上京會寧府就位於今哈爾濱阿城區南、阿什河左岸的白城子。自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1115)稱帝起,至海陵王完顏亮貞元元年(1153)遷都到中都(今北京)止,金朝以上京為都城,歷時幾達四十年。

完顏阿骨打

1988 年,金上京附近小城子村村民在村西推土建房時發現了一座男女合葬豎穴土坑石槨木棺墓。石槨由10 塊石板組成,石板間以白膏泥密封,內建木棺。木棺製作考究,邊、角均用如意紋銀片包飾,棺上有絲織品覆蓋,棺蓋正中置一陽文篆書“太尉開府儀同三司事齊國王”銀質銘牌。遂知該墓系金代齊國王完顏晏夫婦合葬墓。豐富的絲織品遺物使該墓葬號稱“北方馬王堆”。齊國王墓出土絲織物主要是服飾,原料有絹、綢、羅、錦、綾、紗等,經緯線排列細密,彈性、韌性良好。考慮到《大金國志》記載,女真人故地“土產無蠶桑,惟多織布,貴賤以布之粗細為別”。如此看來,齊國王墓出土絲織物自然是來自中原一帶無疑了。

金朝統治者延續了渤海、遼朝的傳統,十分重視交通的發展。《金史·太宗本紀》載金天會二年(1124)春正月丁丑,“始自京師至南京,每五十里置驛”。金太宗時期“京師”為金上京,而“南京”則是燕京(今北京)。該路線自燕京出發,往東經平州(今河北省盧龍)、榆關(今河北省撫寧縣)、錦州(古今同名)等地到達遼水(今遼河)邊,渡河再北行經今天的海城、鞍山、遼陽、鐵嶺、開原之後進入今天的吉林省境內,並抵達金朝的濟州(後改稱隆州、隆安府),也就是遼朝的黃龍府。從這裡繼續北上,沿著過去的“鷹路”,就可以到達上京會寧府。這條路線也是宋朝、金朝使者及商人往來於中原內地和東北地區的主要交通線。

隨著金朝攻遼伐宋,版圖不斷擴張,這條交通線也在向南延伸。1141年,紹興和議告成,金朝佔據了宋朝的半壁江山,與南宋劃淮河而治。

南宋每年向金納貢“歲幣”銀、絹各25萬兩、匹(後來又有增加),自第二年開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今安徽省泗縣)交納。這些“歲幣”從淮河穿越中原大地北上抵達燕京,再沿著冰雪絲路北上上京會寧府,史載共計5094裡。有人統計,自金太宗天會二年至金宣宗元年,90餘年間,宋朝共向金交納絲絹 2558 萬匹。假如把它們展開,總長度約33266萬米,可從淮河岸邊鋪到金上京,摺疊 140餘層。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咋舌的數字。

更有甚者,官方的“歲幣”物資還遠遠滿足不了金朝的需要,於是“互市”乃至走私貿易也隨之發展起來。金以泗州,宋以盱眙為榷場。南宋向金朝輸出的主要商品是布、麻、絲綢以及茶葉、中藥材、絲麻織品、漆器、瓷器乃至銅器。金朝對銅鏡的製造和使用控制很嚴,不許私造和在市場上流通。可是,從1962年到1980年,在吉林省前郭縣他虎城、前郭縣三家子金墓和農安縣廣元店古城等陸續出土了銘文“湖州真正石家鍊銅無比照子”等字款的四面湖州鏡。湖州在今天的太湖南岸,系南宋疆土,這些銅鏡顯然是當時的商人透過走私途徑帶到吉林來的。

正是在宋朝貢獻的大量絲綢支援下,金朝女真人的傳統衣服形制和材料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不僅綾羅綢緞,五彩繽紛,且日趨豪華。官宦族人、富貴之家的奴婢都得以綢裙緞帶,身著羅綺。不言而喻,這正是金代“冰雪絲路”興旺繁榮的一個佐證。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郭曄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