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心理學:你的人生正在被“捨不得”而拖垮,但你卻不自知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成年人要想過得舒心,就一定要懂得“舍”的智慧。很多人過不好現在,往往不是因為當下的條件無法給自己幸福感,而是因為無法捨棄過去。

捨不得不再穿的衣服,結果屋子裡到處堆滿了衣服;捨不得很少會用到的家電,於是居家空間越來越小;捨不得過去的自己,於是止步不前不再改變。

戀舊並不是絕對的壞事,但過分的戀舊會拖拽你前進的腳步。

小雅,是一個獨自生活的單身女孩,空閒的時間喜歡買買買,用各種物品填充自己的生活,長期下來她的住所裡堆滿了各種幾乎一年都不會用一次的物品。

堆積的物品嚴重影響著她的生活質量,她常常因為找不到東西而遲到。當下定決心要處理掉部分物品的時候,卻又發現似乎什麼都有用,什麼都不想丟掉。

當下的很多年輕人,想必都有和小雅一樣的苦惱。明明都是身外之物,我們究竟為何如此放不下呢?

薩特曾說:“人類期望不斷佔有私人物品的目的,是擴充套件自我感知,因此僅僅透過觀察我們擁有什麼,我們就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

也就是說物質承載了部分個體的自我意識,人們在談論“我”的衣服、“我”的傢俱、“我”的電視時,都帶有某種佔有慾的自我定義。

當理智告訴大腦需要捨棄掉這些物品的時,大腦很容易將其解讀為要將物品承載的自我一同捨棄掉,這會導致個體的主觀意識被削弱。而人類本能的趨向於追求完整,因此其潛意識會發出阻止主體斷裂的訊號。

然而物體承載的自我意識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客觀上物體就是物體,沒有任何意識思維,沒有生命。它之所以能在某個人的生命裡扮演與眾不同的角色,是一位主體給予了其特別的情感。只要個體有清晰的認知,捨棄掉這些物品,並不會損害自我。

我們的生活裡不需要的物品太多了,以至於它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當下的生活質量,放任自己捨不得只會加劇眼前的負擔,導致生活找不到有條理的頭緒。

斷舍離的倡導者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說:

“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開心的方法。”

適當地給人生做減法,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時間、精力、金錢,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從而迎接更加順暢的人生。生活週而復始,“斷舍離”就像是新陳代謝,剔除掉廢舊無用的物質,才能專心做自己,獲取真正優質的幸福。

人的大部分麻煩,大多都是來自於過去的牽絆,如果能夠將其放下,就會發現眼前一亮,那麼煩憂也沒有那麼難以跨越。和物慾保持適當的距離,個體在追逐的過程中,才不容易迷失自己,從而挑選出真正適合自己的事情。

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明智地放棄勝過盲目的執著。”

經過取捨後的生活質量,一定高於來者不拒。因為我們生活中存在大量物品並不能帶給我們很好的體驗,總是差點意思,並且還佔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透過取捨我們可以篩選出真正能夠令我們獲得絕佳體驗的物品。所以,還在等什麼?

老話說: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不給自己增加額外的負擔,以便於讓時間精力能夠集中在自己真正喜好的事情上。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有段經典獨白:“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裡,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所以放下即自由,人要學會將自己不需要的汙濁之物,之慾,推出自己的世界。

生命,就像一條要遠航的船,每一隻船的體量都有限,如果裝載太多無用之物,註定無法裝載真正有用的東西,如此一來,那這條船也無法達到更遠的地方,體驗更絕妙的風景。

想要揚帆起航,就必須學會定期卸下一定的重量。

生而為人,要懂得適時地整理自己的心,捨棄掉無用的東西,放棄掉無法再讓生命發光的慾望,從而走得更遠。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