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白巖松:我的90%準則

節選自《白說》增訂版新語 ——缺陷與完美

我覺得我們從小到大,父母和家長以及社會環境對我們的教育不科學,非常不科學。因為老先生早就說過“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是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要追求完美,稍有缺陷就急。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都不珍惜,對不擁有的格外較勁,尤其是別人有而我們沒有的東西,那就更難受了。我們必須全得到,可能嗎?

還有老先生說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之後,人生 90% 都是平淡,剩下靠那 5% 的幸福牽著走。”那 5% 的幸福,就像是賽狗時狗嘴前面的籤子上掛的那塊肉,引誘著你往前跑。聰明人是善於把 90% 的平淡向幸福那邊靠的 ;不聰明的人,總把 90% 的平淡往痛苦那兒挨。這就看你平常怎麼去解讀缺陷和完美之間的關係。

完美是絕境,我發明了一個準則叫“90% 準則”。

先舉個例子,比如消費,要實現一件物品 90% 的功能,沒那麼難,讓人付出更大代價的,往往是對最後那 10% 的極致的追求。1998 年 1 月,我們《東方之子》的欄目組在郊區開會。我買了一輛新車,富康,16 萬元,算上購置稅等接近 20 萬。全組的人都跟著興奮。那天晚上,在一個空曠的地方試駕,這輛新車裡擠進了七八個人。

後來我又陸續換了新車,當然也會越來越貴,但我再沒找到過當初那一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所以這也制止了我在這條路上繼續向前探索,只要實現 90% 的功能就夠了。我現在開的車,在品牌、效能上,都實現了汽車 90% 的功用。要繼續追求剩下的 10%,更牛的品牌,再快零點幾秒的提速(其實根本感覺不出來),價格恐怕就要 100 萬起步了。而你只需要付出這個價格的一半,就可以實現 90% 的功能。

我是音響發燒友,三十多年了,這是無底洞。但是我給自己定了個原則:只追求 90% 的功能,絕不超過 10 萬塊錢。我現在的一套音響裝置,七八萬元,但是已經達到了音響 90% 的水準,我不會再去追了。雖然我也希望它的各項引數更趨近完美,那可能就 50 萬起步了。更何況,這也只能達到 95%,剩下那 5%,取決於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聽音環境。還得換房子?那就是 500 萬起步了。

我超級感謝自己的“90% 準則”,因為打一開始我就明白了缺陷和完美之間的關係,你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再比如做節目,我也有個“90% 準則”。通常人們以為,好選題會被重視,不好的選題則不被重視,我恰恰相反。在我這裡,我重視“不好的選題”勝過好選題。好選題起點高,85 分,我會非常努力地奔著 90分去,到了 90 分就不會再去求極致。但不好的選題我格外在意,因為它只有 30 分的起點。所以,我做了 30 年新聞,做了 25 年電視,總的來看,不一定最高分很高,但我幾乎沒有最低分。

按中國的“成功學”理論,應該追求極致啊,即使 90 分也還應該再努力啊。馮友蘭先生說過一句話 :“詩是最不科學的 , 而在人生 , 卻與科學並行不悖。”新聞和詩歌有共通之處,有極致嗎?一旦追求所謂極致,把每一個細節都填補明白,可能就成了機械。表面上完美了,分變少了,格局變小了。

而且我做了這麼多年新聞,曾經也做過領導。我發現當我面對一個重大選題,要選擇讓誰幹的時候,一般不選偶爾得高分、經常得低分的人,而是選擇最低分很高的人。如果選擇了前者,萬一這次趕上他低分的狀態呢?

前些天跟劉國樑聊天,他說這跟體育也是相通的。打大的國際比賽的時候,他們不能選擇起伏很大的選手,要選擇非常穩定的選手。

當你接受了缺陷和完美之間的關係之後,是對自己的一種解放 ;但請相信,這不是一種自我放棄。接受缺陷,不意味著不認真、對結果無所謂,別忘了還有一個 90 分的原則呢。只是要解決二者之間的關係,讓自己不那麼痛苦。

其實以前的老先生,早就有過這樣的訓誡,只是今天我們已經不太記得罷了。

我 25 歲那一年,正好是現在年齡的一半,1993 年,我在看《曾國藩》這部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在 50 歲左右的時候,悟出了一個大道理,他的書房起名叫“求闕廳”,意思是“主動求缺陷”。

為什麼要主動求缺陷?老先生在 50 歲的時候,突然活明白了,他發現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是一朵花最漂亮的時候。月沒有全圓的時候,是它最有希望的時候。因為花一旦全開,就開始凋零;月一旦全圓,就開始奔殘月而去。人生同樣如此。

所謂“花未全開月未圓”,這裡有很多需要慢慢感悟的東西。一開始或許只是一種對生活的理解,後來則變成了一種主動的態度—我永遠不會讓自己花全開、月全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