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如何做到空無雜念,思緒沉穩呢?| ?一個人在無我的時候最強大

文\一藻

《菜根譚》寫道:“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著腳?念同山共靜,知憂喜無由上眉。”

人心如果像竹子那樣空虛而無雜念,請問是非何處落腳?思緒如同大山那樣沉靜安穩,可知憂慮與喜悅便不會在眉梢出現。

可是,紅塵滾滾,世俗繁雜,又如何做到空無雜念,思緒沉穩呢?

一個人在“無我”的時候,是最強大的

我們常說,一個人有“忘我”的犧牲精神,能夠為自己的事業“廢寢忘食”,那麼,這個人處於這種狀態的時候,精神是最愉悅的,同時也很容易在事業上有所建樹。

如果相反,當一個人整天處於各種思緒中,那麼,他根本無法專注學習和工作,最後,精神狀態也一定會變得萎靡不振。

無論外界多麼繁華與富足,都無法掩飾一個內心凌亂的人的焦慮。人真正的敵人,其實是自己。

《莊子》的空船理論,給我們講了一個深刻的哲理:

一個人在乘船渡河的時候,前面一隻船正要撞過來。於是,這個人喊了好幾聲,可是沒有人迴應,渡河的人,破口大罵前面開船的人不長眼。

結果等船撞上來的時候,發現竟是一隻空船,於是剛才怒氣衝衝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發生了同樣的事情,可是因為物件不同,便會有不同的反應:

如果船上有人,那麼,船撞了便有了怨恨的物件。情緒有了宣洩口,便只顧得破口大罵,而忘記了自己行船的目的;

而如果是一隻空船,則沒有怨恨的物件,渡河的人就將所有的精神集中到了如何躲避船隻,以免影響自己的行程。

別人能夠影響你,是因為你允許別人那樣做;別人能夠傷害你,也是因為你允許別人肆意踐踏你的思想。

一隻空船,使“有我”轉變到了“無我”的狀態,怒氣衝衝消失了,轉而是心平氣和地應對當下的困境。

蔡志忠說:

“如果一個人能無我無心,便能遨遊於世,有誰能傷害他呢?”

修心養性,平安喜樂

《壇經》中雲:“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當時有風吹幡動。一僧說風動,一僧說幡動。爭論不休。

惠能上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你們作為修行人的心在躁動,心不清淨啊!”

《莊子》中講:“至人之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內心,像明鏡一樣,事情發生了,就去應對,事情過去了,就忘掉它,無論結果如何,都不要太往心裡去,這樣,就不會為事而傷心、牽絆。

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改變。只有現在、此刻、當下,才是我們唯一可以掌握的。而就連現在、此刻和當下,也馬上會變成過去。

如果我們讓自己一直處於過去的傷害中,處於未來的不安中,當下的一刻也終究會背叛我們。

有段話說得好:“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鄉。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所謂修身養性,修得不過是當下的一念。這一念沉穩、平靜、淡泊、寬容,連續起來,便是一個平安喜樂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