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維摩詰經:菩薩分兩種,玄奘法師為第一種,六祖慧能為第二種

唐朝玄奘法師,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據史書記載,他在天竺,取經回來之後,一直就在長安大雁塔附近的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包括《唯識論》等等經卷。

就是說,玄奘翻譯了一輩子佛經,整天都是在經律條文中打轉,被各種佛學名詞牽絆,我又哪裡求得解脫,識得自性了呢?

其實,玄奘在這裡就是感慨,自己只是研究了一輩子佛學,和佛學打了一輩子交道,卻沒有能從佛法中真正受益。

真的是應了,他在印度時所說的那句話,怎樣知道一個人開悟與否,玄奘的回答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雖然他受到了朝廷的禮遇,贏得了眾人的敬仰,但是他從內心裡很清楚,自己並沒有悟入佛法,還需要藉助外在的力量,去尋得解脫。

所以,在玄奘法師,臨終將要圓寂之時,他的徒弟就問他,說:“師父,確定得生淨土否?”

後來,唐朝武則天時期,又出現了一位相對晚一點,卻又幾乎與玄奘同時代的佛教大師,也即是禪宗的六祖慧能。

客觀地講,六祖慧能在佛學上的悟性和造詣,確實要比玄奘法師大。

因為六祖慧能,他是直接悟入佛法,識得自性的,他是靠自力而不是外力,即還需要往生到何方世界,才能求得解脫的。

《維摩詰經》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這是佛陀對彌勒菩薩說的話,大意就是,菩薩分為兩種,第一種菩薩,喜歡把佛法當學問來研究;

而另一種,是不畏懼高深的義理,能把身心投入進去修持。

在禪宗,第一種菩薩叫做理入,也就是用思想學問證入。第二種菩薩叫做行入,是用修持功夫證入的。

後來在《維摩詰經》中,還特別給這第一種菩薩,起了一個特有名詞,叫“新學菩薩”。

也就是,很喜歡研究佛學,也很喜歡聽經,也發了菩提覺悟之心,

但是或者是因為環境不允許,或者是時間精力不足,而沒有能夠去求證的這一類人。

而我們很多人都只能算這一類,也可能連這一種都算不上,只能算是願意瞭解佛法,對佛法不排斥,還遠遠達不到那種熱愛的程度。

然而,南懷瑾先生在《如何修證佛法》這本書中說:

“搞佛學,不求修證,永遠爬不出來,就是被這些名詞給困住了,將佛學變成了思想,

所以,這也是南老在規勸我們,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把佛的教導印在自己的腦子裡,融化進自己的血液裡。

然後,讓自己的行為,一舉一動,一念一想,以及所做出來的事情,都符合佛的教導,能夠親身修持和修證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