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從軍隊實力的角度看,土木堡50萬明軍精銳,為何被5萬敵騎盡滅

土木之變

公元

1449年7月,明英宗朱祁鎮對北方草原的殘元勢力發動了第4次大規模北伐,不但無功而返,還在回師途中遭到了蒙古瓦剌部5萬騎兵的追擊,最後被困於懷來縣城以東、長城內側的土木堡;8月15日,明英宗在率領親衛突圍時被俘,隨徵的50萬大軍也損失殆盡,如果不是一代名臣于謙在隨後的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明朝幾乎就此夭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又一著名戰例。

明英宗被俘

當時,明軍一方

50餘萬人,既是明軍從京畿駐軍和各地邊軍中聚集的精銳,也是當時明朝唯一的戰略機動部隊;其對手則是剛剛從草原上興起的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雖然都是機動性極強的騎兵,但畢竟僅5萬餘人,為何就能將10被於己的明朝精銳盡數反殺呢?

大明疆域圖

首先,精銳也是相對而言的,這些從各軍精心抽調的部隊,也就是比各地的屯軍精銳一些

。但由於明朝軍屯制已經實行了

81年,士兵在執行戍邊任務的同時,還要從事繁重的農業勞動,以便養家餬口,因此長期軍備廢弛,根本不是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草原的那支百戰精銳,與明朝初年開國元勳徐達北征草原時的那支常勝之師,更是有著天壤之別。

明軍進軍路線圖

其次,就是這支戰力大減的部隊,出征前也是倉促上陣,幾乎沒有後勤準備。

出發前兩天,才給每個官兵發放了

1兩白銀及衣物、炒麥等物資;臨時從武庫中拿出兵器分發,連平時捨不得用的先進火器也匆忙拿出來裝備部隊。為了攜運這些物資,給每3個人配備了1頭毛驢,結果行軍佇列中人驢參雜,混亂不堪。由於出發前沒有充分的後勤保障,50萬大軍出發“

不到十日,軍中己絕糧

”。

也先所部都是百戰精銳

反觀他們的對手,雖然兵力處於絕對劣勢,卻都是真正的精銳。

1439年開始,也先就透過不斷征戰統一了蒙古各部落,並在西起中亞,東接朝鮮,北達西伯利亞,南抵長城的廣大區域中四處征戰,自己接受磨練考驗的同時,也打造出了一支迅疾如風,能征慣戰的強大騎兵,裡面的兵士個個久經沙場,能夠以一當十。

土木之變後於謙力挽狂瀾

此外,在土木堡之前,也先騎兵剛剛襲擊了明朝北方軍事重鎮大同,殲滅了大同總督宋瑛所部

4萬餘人,繳獲了堆積如山的糧食和軍備物資,因此後勤保障十分充足,與缺吃少穿的明軍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