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長安十二時辰》女子為何不帶耳環,從妲己到如懿,真相原來如此

觀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當中,都能看到,古代的女性為了漂亮,會佩戴一些耳環等飾品。不過,在服化道非常考究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當中,為何出場的女性們,大多沒有佩戴這些奢華漂亮的耳環等飾品呢?

我們不妨先從耳環等飾品的歷史聊起。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些飾品呢?根據出土的文物來看,我們自五千年前便已經有了耳部的修飾品。一些歷史博物館裡邊保留了這些出土文物。這些耳飾,大多是打穿的玉器等等。玉器被做成環形,然後開出一角,佩戴在耳朵上。

當然,還有一種玉器耳朵飾品,類似現在的耳塞樣子,一般也是佩戴在耳朵上。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發展,商周時代其實就有了青銅器的耳朵飾品,但那畢竟還只是少數,不是正常老百姓可以消費的起的物件。

所以,在《封神演義》等電視劇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蘇妲己等女性有耳朵飾品的佩戴。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一下,我們現代人的耳環,是把耳朵穿孔,然後金屬彎鉤,佩戴進去。在商周時代,給耳朵穿孔這事兒,可是不敢做的。古代要是破傷風了,可沒現代治療起來那麼方便,搞不好,會死人的。

後來,我們的不少民歌裡邊開始有了女性耳朵飾品的記載。《陌上桑》裡邊,這麼寫,耳中明月珠。《孔雀東南飛》裡邊則是,耳著明月璫。這些都是唐代之前的事情。但是,這些耳部飾品,都是佩戴式的,不是給耳朵穿孔的。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當中,講的是大唐盛世的故事。這個時期的醫學技術,在給耳朵穿孔方面,早已不是什麼難事兒了,不會因為什麼破傷風而死人了。但是,唐代中土人士,依舊是不會打耳洞的。這裡邊,倒是藏著一些歷史典籍的緣由。

儒家講十三經,其中《孝經》裡邊要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也很好理解,中國儒家進入正統以來,對身體部位的改變,都是有著嚴格要求的。給耳朵打洞這事兒,傳統士大夫階層是不齒的。

與此同時,唐玄宗還親自為《孝經》做註釋,寫了《御注孝經》,到全國各地頒佈,流傳非常廣泛。因此,在大唐盛世的時候,中土人士打耳洞的可能性就更小了。所以,在唐代,只有番邦人士才是打耳洞。而很有一段時間,給人耳朵打洞,並且佩戴“耳環”,是一種刑法,是對人“滅頂”式地侮辱。

因此,在《長安十二時辰》當中,我們看不到女性佩戴需要打洞的耳環等飾品。在出土的唐代筆畫當中,也很少能夠見到耳釘、耳環等物件。不過,這種現象,到了唐代晚期,就“禮崩樂壞”了。有學術著作稱,唐代末期的詩人羅隱,寫過這樣的詩句,金環耳際搖。這個時候,算是要打耳洞了。

宋代開始,醫學技術飛速發展,打耳洞這事兒,也相對普遍起來。遼金大宋對峙,遼金西夏這邊的很多美學方式,也都傳染了北宋南宋。等到了元代,打耳洞帶耳環,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事情了。金屬冶煉技術也越發成熟,平常老百姓也買得起普通金屬的耳環了。所以,在湯唯主演的《大明風華》裡邊,耳環什麼的就非常普遍的。

值得一提的,是《如懿傳》裡邊的耳環飾品。《如懿傳》裡邊,這群娘娘們都是每隻耳朵打一個耳洞,一邊帶一個耳環的。這其實並不符合滿清的規矩。漢族女孩子一般都是每隻耳朵一個耳洞。而滿清的規矩則是,每隻耳朵三個耳洞。因為這事兒,滿清的皇帝還專門頒佈過聖旨,不允許宮廷裡邊也學漢族女子的潮流風尚。

如此來看,大唐風尚,確實是不流行帶耳環的。現在的女孩子,要是學一學大唐,真的不錯。這麼一學,估計不少男孩子又省錢又開心了。寫到這裡,您一定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斷然是一位摳腳大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