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時尚

歷史揭秘:南唐為何沒有統一中國?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今南京),傳三世三帝,享國三十九年,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國家。

935年南吳睿帝加封徐知誥為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歸齊國;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同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958年李璟去皇帝尊號,稱江南國主;975年宋軍攻佔金陵,後主李煜出降,南唐滅亡。

南唐烈祖:李昪

李昪原名徐知誥,是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大將徐溫養子,曾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後掌握南吳朝政,累加至太師、大元帥,封齊王。937年(天祚三年),李昪稱帝,國號齊。939年(升元三年),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

南唐立國後,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為基本國策,休兵罷戰,敦睦鄰國,與毗鄰諸國保持了較為平和的關係。同時結好契丹以牽制中原政權。江南地區於是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社會生產逐漸復甦並迅速發展。同時,政府輕徭薄賦,勸課農桑,鼓勵商業。商人以茶、絲與中原交換羊、馬,又經海上與契丹貿易。在手工業方面,南唐的紡織業、印染業、礦冶業、製茶、造紙、曬鹽、造船、金銀陶瓷、文具製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僅產量高,而且工藝精細,湧現出許多名產上品。

烈祖的“息兵安民”國策,造就了江淮地區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南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南唐也是一個藝術的王朝,它在文學、美術、書法、音樂等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李昪設太學,興科舉,廣建書院、畫院。安定、富強的南唐,成為飽經戰亂滄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棲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書服盛於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風”。“北土士人聞風至者無虛日”。南唐的社會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甚至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割據政權中都是絕無僅有的。軍事方面,李昪堅持自守,為時機成熟攻時中原不受鄰國牽制,因而不輕易與鄰為釁。

為什麼作為當時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政權之一的南唐最終沒有統一中原反而落得國滅。

原因

1

南唐得國不正,內部派系鬥爭嚴重。從君主到大臣多為庸才,寫詩喝酒是行家,治國打仗就一塌糊塗了,就烈祖有幾分本事,可惜死得太早,後面兩個繼位的一個好大喜功,一個上不得檯面,斷了南唐的大好前程。

2

南唐地處江南,國家安定富庶,但人少兵弱,比起中原政權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中原政權一直打壓著南唐,不僅軍事上不斷進攻淮南,還不斷支援南唐的鄰國吳越、馬楚等國家對抗南唐,搞得南唐內外交困。更嚴重的是南唐的中主沒有執行烈祖外和江南諸國,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便出兵北伐的策略,南下攻伐馬楚和閩而陷入了泥潭,造成國力大耗。

3

唐國力強盛,卻沒雄主,幾次機會都錯過了。契丹南下滅晉,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唯一有希望救中原百姓於水火的南唐卻怕引火燒身按兵不動,結果白白便宜了山西的劉知。其他幾次中原大亂的良機南唐的兩位“雄主”正在風花雪月、飲酒對詩,當中原穩定後周和宋兵打來的時候割地求和,最後做了亡國之君。

4

南唐吸取了唐朝和南吳的教訓,重文輕武,搞得文風日盛,軍隊戰鬥力低下,雖然有錢但打仗不行。江南的溫柔鄉讓南唐軍隊變得更加不堪,傾南唐之兵去對付一個小小的閩國還那麼費勁,南唐拿什麼和北方爭雄。

南唐能創造出如此燦爛的文化財富,這和統治者有效的文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在五代亂世中,“以文治世”成為當時社會的思想趨向。楊吳時期的社會風氣就由尚武向文治轉變,南唐建立之後,延續了楊吳尚文的社會風氣。南唐三代國主本身都喜好文藝,具有極高的文化素養,而且禮遇文士,倡導文治,推行了一系列發展文化事業的政策。在文教方面興建學校,鼓勵私學,倡導學風和推行儒學教育;倡導文學和藝術;蒐集、整理文獻圖籍和編撰典籍;實行科舉取士,大力招攬人才,重用文士;還提倡和崇信佛教、道教。南唐文化政策是統治者維護自身利益,鞏固統治的重要手段,好文尚士和儒、道、佛相容也是南唐文化政策的特點。南唐文化政策有利於安定南唐的社會秩序,極大的推動了南唐文化的繁榮,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