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北周為何放棄河曲主攻地位,開始出兵河南路線?

北周雖然兩次策劃經由河曲地區東向伐齊,但實際上在第一次結束之後便放棄了河曲主攻地位,改為西魏以來慣用的出兵河南路線。前文辛德勇先生所論述的河曲優勢地位雖一直存在,但利用好這一優勢則需多方條件配合。此時北周並沒有單獨吞併北齊的實力,有賴於突厥出兵相助,但前文指出了周武帝即位後爭取與突厥和親方面的艱難曲折,突厥已經漸漸走向平衡外交,雖然此次答應共同出兵,戰時卻並不積極,甚至作壁上觀,在第一次伐齊時已經進攻到晉陽城的大好局面下,突厥的退出讓周軍大敗而還。

軍事供給也限制著

從河曲的東伐,大統二年東魏進攻西魏夏、靈等州時便是因供給困難等原因而未能擴大戰果進軍關中,最後以失敗告終,此次北周伐齊戰線遠較當年東魏遠。第一次伐齊時主帥楊忠曾在武川舊宅“鄉食將士”,沒有材料顯示北周供給是否充足,但第二次伐齊時楊忠的北路軍便發生“軍糧既少,諸將尤之,而計無所出”的困難,此時楊忠大軍在夏州附近,離關中並不遠,卻已經發生軍糧不足而且“計無所出”問題。

可見北周政府也沒能幫其解決軍糧不足,最後還是楊忠招誘稽胡首領用計迫使他們提供糧館才得以支撐。由此也可推知伐齊前北周朝臣認為需十萬大軍方能克齊時楊忠卻只率一萬的原因,軍需問題是限制北道軍力的重要因子。從河曲北部南下雖被證明是條可行的路線,但過於玄遠,不利於大軍出擊,因而被放棄,此後北周迴歸到以往從河南、河東兩路進攻上,直到周武帝滅齊,也是選擇從經營多年的河東南部北上攻克晉陽。

楊忠經過第一次伐齊後

認清了突厥的實力,因而向周武帝進言:“突厥甲兵惡,爵賞輕,首領多而無法令,何謂難制駁。正由比者使人妄道其強盛,欲令國家厚其使者,身往重取其報。朝廷受其虛言,將士望風畏懾。但虜態詐健,而實易與而”,周武帝“不納”。但北周實際掌權者是宇文護,周武帝不能控制朝政,而且此時正處於東西割據對峙時期,北周也無力同時解決突厥和北齊問題,只能繼續保持與突厥的和好關係。

但從周武帝滅齊統一北方之後面對突厥的南侵毅然決定出兵征討,並有滅突厥之志來看,他對楊忠當初的進諫還是有所採納的。此後楊忠之子楊堅創立隋朝,是為隋文帝,隋文帝即位當年便改變北周宣帝時與突厥和親政策,轉而與突厥走向軍事對抗,力圖解決突厥問題,並最終降服突厥。

最後:

他對突厥態度的轉變也應當是受到其父影響。而伐齊的另一個影響是讓北齊認清了北周的國力,已經達到足以威脅北齊核心區的地步,至此北齊對北周採取守勢,《資治通鑑》載:“初,齊顯主即文宣帝之世,周人常罹齊兵西渡,每至冬月,守河椎冰。及世祖(指武成帝)即位,璧悻用事,朝政漸紊,齊人錐冰以備周兵之逼。”雙方攻守之勢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