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朱元璋興學立教、推行歲貢制度,為國家儲備了大量優秀的候補官員

人才在維繫朝廷命祚,保持社會和政局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優秀的人才或具備淵博的學識,或富於傑出的謀略,或擁有強勁的武力,在任何歷史時期都備受統治者的青睞。

優秀的人才有的身居高位,就任高官,參與國家政策的商討和制定,他們的思想和言行,對國家的走向發生了重要的影響。而有更多的人才,雖居官平庸,或未嘗入仕,隱於市、林,甚者在歷史上寂寂無聞,但他們上承朝廷,下臨民眾,在當時仍擁有不俗的社會地位,他們對於社會的影響,甚至比高官和君王更為全面和深入。

招攬人才不僅充實了朝廷的官員設定,而且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的管治。來自全國的大量人才為朝廷效力,效忠朝廷,各自以擁有的才能服務於朝廷,治理天下,從而達到了鞏固統治,加強社會治理的目的。

明初,國家甫建,百廢待興。明朝設定的嚴密的各部院大小機構,以及遼闊版圖上密如織網的層層建置,都需要官員來維持執行,人才此時就為極度匱乏的資源。這種情況就一定程度地導致,朱元璋十分重視招攬人才,從明代繁多的史料中,不難製造出朱元璋求賢若渴,注重人才的明君形象。

朝廷對於人才的事實需要,以及朱元璋本就重視人才的觀念,使得明代早期的科舉、歲貢等選官制度,都以大量選拔人才為實際目標,重視選拔人才的規模,而相對放寬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明朝在全國範內的興學立教和推行歲貢制度,都是為了大規模地選拔人才。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要求各道提刑按察司選送府州縣學的優秀生員到京師,造成既而至者千餘人的盛況。洪武十六年,再次令天下府州縣學歲貢生員,迅速充盈了國子監的生員規模,為國家儲備了大量優秀的候補官員。

明代,透過歲貢制度產生的人才規模十分龐大,歲貢、科舉和薦舉等制度,共同構成了明代官員的主要來源。洪熙元年閏七月,謫戍興州的老臣範濟赴京嚮明宣宗上陳建議。

範濟為元代進士,洪武時期以文學才能被薦舉為廣信知府,後來牽連受罪,謫戍興州。歷經洪武、永樂兩朝,見證了明初透過科舉、歲貢制度大規模選拔人才的輝煌,由科舉、歲貢制度出身的官員彬彬然列於朝矣。

而由歲貢制度出身的官員,其規模又遠遠高於科舉制度出身的官員,歲貢制度和科舉制度出身的官員規模,其對比,舉人三倍於進士矣,歲貢三倍於舉人矣。但是,明代歲貢制度在洪熙時期呈現疲軟態勢,歲貢人才選拔不繼,因而建議明宣宗重新重視歲貢制度,選拔府州縣學優秀生員,在國子監悉心培養,使之堪任為官。

明代在西南地區大力推行歲貢制度,究其目的,同樣是為了選拔人才,進而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管治。明代西南地區社會政治、文化教育等環境因素複雜,通行的歲貢制度在西南地區難以照搬實施。為此,明朝因地制宜,調整制度,興學立教,使歲貢制度在西南地區逐漸起步推行,終收穫良效。

明代在西南地區的興學立教和推行歲貢制度,培育並選拔了大量西南地區人才,使西南地區也成為人文薈萃,人才輩出的佳地,明代四川透過歲貢制度產生的人才有7477人之眾,可見規模龐大。

據其前言稱,我朝文教誕敷,旁求俊彥之士,登賢書、捷南宮者,要皆黜華崇實,以應景運之隆。其或敦行績學,未得與科目者,復有薦闢、選貢以廣蒐羅,斯野無遺賢矣。蜀士身列在版,有出身可按者,考諸史籍,悉著於篇首,進士,次舉人,次選貢,而薦闢封蔭附焉。

明朝為了大規模地選拔四川的人才,在科舉這一常規的選舉制度之外,還實行歲貢、薦舉等多種制度,使四川人才盡皆囊括在朝廷蒐羅的範圍之內,野無遺賢。透過歲貢制度產生的人才,數量並不在科舉人才之下。

明代雲南因皇明文治之遙,聲名之盛,多士生斯,時斯地亦厚幸矣,產出了大量人才。大明一統之盛,聲教廣運,日際月域,丕冒同文,雲滇譽髦興於膠庠者,類多中州裔族,使雲南的社會文化教育水平得以向中原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