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厲害了大山西,歷史上山西的地位無可撼動!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山西人

你真的瞭解山西嗎?

當你代表你的家鄉的時候

當你代表山西的時候

你不僅僅是你自己

而是千年山西文化的傳承者

今天

跟我們一起去看看

行太行

一別太行已十霜,再邀星河醉一場。

雞鳴莫擾清夢散,三省皆是我故鄉。

奇與風雲勢比高,險峰藏霧多妖嬈。

立馬太行沙卷雪,將軍路上拭弓刀。

古城景象

塞上明珠古三晉,千年熱血捍華中。

王府鼓聲傳寰宇,廟前唱喝震蒼穹。

院外雪飛鳥無影,城內房毀人絕蹤。

爐火早被黃沙蓋,斷瓦依稀似耿公。

山西在歷史上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位?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地位舉足輕重。山西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母體,她在歷史所做的正如一位辛勞的母親:只求付出,不計回報。要想真正瞭解山西,就不得不瞭解山西在中國歷史上所做的貢獻。

山西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文明的起源地。以山西具有代表性的舊,新時期時代遺址的出土遺物,揭示了遠古人類生存和發展,以及文明和國家的形成過程。在西侯度遺址發掘後,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沉睡了180萬年的石頭工具和滅絕了的動物遺骸,其中還有“觀象臺”再現了古人“觀天授時”的原理和過程,再現了古人對大自然的奇妙解釋。

雖然此前曾經在雲南發現了元謀人遺址,但只是發現了僅僅的一處而已,並沒有發現其他的證據證明這一文化曾向周邊擴充套件過,而在山西發現的新舊石器遺址則是呈片狀向周邊擴充套件,這是中國人從山西起源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三晉大地,東有太行,西有呂梁,黃河懷抱,撫天下之背而扼其喉。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奮發圖強,成就霸業,屹然為北方大國,中原屏障,邦國砥柱。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率領他的李家軍從晉陽出發,一路南下,最後建立了唐王朝,而晉陽在唐朝則也取得了僅次於長安的“陪都”地位。在歷史上動盪時期,“則多有佔山西王者,古有朱溫,劉敬之,今有閻錫山,此皆得地利而為之。”作為戰爭主陣地,山西曆史上民風彪悍,尚武之風席捲民間。

古諺雲:“何東出將,河西出相”。山西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在於它處於亞洲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線上,和平時期貢獻著自己的商業和包容力,戰爭時期作為華夏農耕文明的屏障。山西人在一手拿鋤頭的同時,另一隻手也拿著刀劍。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是謂三晉。三晉都是當時的大國,初期的魏和中期的趙還是數一數二的強國。三晉的首都初期都在山西,趙在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韓在平陽(今臨汾),魏在安邑(今夏縣北)。只是到了中期以後,才先後離開山西移向河北、河南的平原地區。魏國由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趙國由晉陽一遷中牟(河南湯陰),再遷邯鄲(河北邯鄲市)。韓國由平陽一遷宜陽(河南宜陽),再遷陽翟(河南禹縣),再遷鄭(河南新鄭)。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和戰國初期,山西在華北的地位是很重要的,戰國中葉才稍形衰落。

在上古時代,山西境內就有過許多少數民族。甲骨文裡有許多“羌”可能就在山西境內。西周時,山西也有很多少數民族在活動。見於商周記載的燕京之戎在今晉中太原附近一帶,條戎在中條山一帶,餘無戎在晉東南一帶,西落鬼戎在晉西北。春秋時,晉中、晉南到處分佈著赤狄惑咎如、東山皋落氏、潞氏、留籲、鐸辰等部落,此外太行山中還有驪戎和長狄瞞,三門峽的北岸還有茅戎。

西周時的晉國並不太強大,到了春秋時逐漸把山西南部、中部的戎狄併吞,才成為中原最大的強國。但雁北一帶還有代、林胡、樓煩等戎狄,到戰國時又為趙國所吞併。經過長期的接觸兼併,戎狄羌胡逐漸同華夏融為一體,因此到了秦和西漢時,山西境內基本上都是漢族了。

東漢初年(光武帝時),又有新的兄弟民族進入山西。這時北邊的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部分,南匈奴投降漢朝,東漢政府就讓他們入居漢朝境內。從此西河、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沿邊八郡都分佈著匈奴部落。八郡中雁門、定襄兩郡在今山西雁北、忻縣地區,代郡一部分在今山西忻縣地區,一部分在今河北張家口地區。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一部分匈奴南向抄掠,隨即定居在河東,即今晉西南一帶。獻帝建安中,曹操分其眾為五部,使散居於“晉陽汾澗之濱”,共有三萬餘落。

西晉初,又有大批匈奴人從塞外搬進山西。這時山西全境共分為七、八個郡,差不多每一郡都有匈奴雜居,北部諸郡,甚至“胡多於民”。

在封建時代,當漢族所建立的王朝比較穩固時,對境內的少數民族總是剝削、壓迫得很厲害,因此一到漢族王朝的統治勢力衰落下來,少數民族當然就要起來造反。西晉末年就是這種狀況。西晉末年,就是公元四世紀初,山西境內的匈奴酋長劉淵首先起兵發難,造西晉統治者的反。304年劉淵起兵離石(今離石),建號漢,不久即遷都平陽(今臨汾)。劉淵死後,其子劉聰在311年攻克了西晉首都洛陽,俘了懷帝,西晉被迫把都城遷到長安。316年劉聰又打下了長安,俘虜了藩帝,滅亡了西晉。這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從此開始了一百幾十年所謂“五胡亂華”、五胡十六國各據一方的局面。

結束這一黃河流域戰亂局面的,也是以山西為根據地的少數民族一一鮮卑拓跋部。

鮮卑族原來居住在蒙古高原,分成好幾支,其中拓拔鮮卑這一支逐漸向南遷移,到了曹魏時代,已把重心遷到了盛樂,即今內蒙的和林格爾。西晉末年,乘中原大亂,又繼續向南擴張,佔領了雁北地區,338年建國號為代,376年為前秦所滅。383年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386年拓跋部復建代國。復國後當年就改國號魏,398年,把首都從盛樂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這就是歷史上所謂北朝的第一個朝代——北魏。

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戰爭,439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到了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才把首都從平城搬到河南洛陽。這是由於孝文帝熱心漢化,想消滅南朝,統一全國,而雁北地區長期為少數民族所居住,北魏時,已經基本上沒有漢人了,都城建在此地,不利於他的漢化政策,所以才決心排除保守勢力的抵制,毅然把首都遷到了黃河流域的漢文化中心洛陽。但在此前半個多世紀,在今山西的平城一直是整個北朝的統治中心。

遷都洛陽後不久,只隔三十多年,北魏的實際統治中心又回到了山西,這是由於山西境內,又有一種少數民族——契胡興起。契胡到底是一種什麼民族,現在還搞不很清楚。北秀容(今朔縣一帶)契胡爾朱氏為領民酋長,至六世紀二十年代魏明帝時,爾朱榮以功都督並、肆、汾、唐、恆、雲六州,駐晉陽,這六州差不多就等於今山西全省。

528年,北魏發生宮庭政變,胡太后殺了明帝,另立幼主。爾朱榮乘機舉兵自晉陽南下,立孝莊帝,沉太后及幼主於黃河,殺朝士二千餘人,進入洛陽,控制了朝政。他一度想遷都晉陽,後來又放棄了這個主意,留下幾個心腹把持朝政,自歸晉陽。於是北魏的實際政治中心從河南的洛陽轉移到了山西的晉陽。不久孝莊帝誘爾朱榮入朝殺之,榮的從子爾朱兆又從晉陽起兵入洛,執殺孝莊帝。榮部將高歡又起兵討滅爾朱氏,立孝武帝於洛陽,自為大丞相,居晉陽,仍然是爾朱氏掌握政權時的格局。

534年孝武西奔長安依宇文泰,高歡改立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高歡仍以丞相居晉陽,留親信於鄴執朝政。歡死子澄繼,澄死弟洋繼,所以東魏一代十六年,魏帝雖都鄴,實際政治中心一直在晉陽。550年高洋篡魏,史稱北齊。

北齊一代二十七年,以鄴為上都,晉陽為北都,皇帝經常來往於兩都間,晉陽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有過於鄴。故周武帝伐齊,以重兵直指晉陽,晉陽既克,太行山以東也就一舉而定,北齊就此滅亡。由於晉陽在北朝後期地位極為重要,所以北周滅齊之初,還在晉陽設定了幷州宮和六府。幷州宮是皇帝的行宮,六府是仿照中央政府的規制設定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作為中央政府的分設機構。到形勢穩定後,才予以撤銷。

可見,從四世紀初劉淵起兵一直到六世紀後期577年北周滅北齊,山西在北中國的地位一直很重要,平陽、平城、晉陽,先後更迭成為很重要的政治軍事中心,中間間斷的時間極少。

隋代的幷州(指晉陽),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政治軍事中心。隋文帝初582年,置河北道行臺於此,以次子晉王廣即後來的隋煬帝為尚書令。

“河北道”指整個大河以北地區,包括今山西、河北、北京、天津二省二市和河南、山東的一部分。589年罷行臺,改置幷州總管府,晉王廣、三子秦王俊、五子漢王諒相繼為總管。史稱諒為總管,“自山以東,至於滄海,南距黃河,五十二州皆隸焉。”改行臺為總管,只是一種體制上的改變,轄境當仍舊。其時幷州不僅是大河以北的政治中心,並且是“天下精兵處”(《隋書·漢王諒傳》),所以文帝一死,煬帝即位,漢王諒遂發兵反。楊諒雖然失敗了,十三年之後,太原(607年改幷州為太原郡)留守李淵乘隋末大亂起兵,很快就進兵攻克長安,並終於完成了統一,唐朝取代了隋朝。

唐朝一代都很重視這個王朝的發祥地幷州(618年改太原郡為幷州)。初年置大都督府於此,690年武則天(她是幷州文水縣人)於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之外又建幷州為北都。795年中宗即位,罷北都。723年玄宗又升幷州為太原府,復置北都。此後二百年太原一直是全國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政治中心。

文案 魏榮

排版 何翔

責編 嶽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