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一代明君的真相,桑弘羊之問,到底強大了誰?

漢武帝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被稱為“偉大君主”、“千古一帝”的。他最厲害的功勳也就是歷史書上說那些:政治上,設立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佈推恩令;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採取擴張政策,放棄之前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採取征戰的措施,迫使匈奴西遷,從此“ 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這一切,從根本上來看就是為了加強集權統治的。

漢武帝影視形象

有一點不太明白的是,歷史學家評價偉大君主,究竟採取什麼標準來評判。這標準裡邊,不知道經濟民生能佔幾成?平準均輸算作是對市場有效調控,那麼把鹽、鐵、酒收歸國營呢?由大漢朝廷控制了國內算緡、告緡,這些舉措是為了加強漢朝中央財政收入,抑制富商大賈,頒佈推恩令,包括獨尊儒術,都是為推行中央集權,加強皇權統治的需要。這一切準備好了,劉徹可以開始他漢武大帝之夢。對外擴張征伐,攻城掠地,讓帝國的版圖向西延伸了上千裡。從這一點上來說,漢武帝是傑出的君主,更是有名的君主。然而成就他令名的代價是,文景兩朝積累下充盈的國庫被揮霍一空。從另一個層面,也是為了滿足漢武帝個人好大喜功的性格。歷史書往往拋開對政治家個人因素的分析,總是喜歡把他們數年的執政結成果,用冰冷的利弊得失去分析。鹽鐵專營,讓國家大發其財,卻使民間經濟凋敝,人口銳減。而武帝晚年多次下罪己詔,反思自己不惜民力的過失,然而已經晚已,漢武帝時期的無度揮霍,不止是花空了國庫,連後代子孫都要為其還債。這一切足矣說明,漢武帝時期的民生應該是多艱的,農民的日子,商人的日子,都是不好過的。只是,老百姓的聲音早已被淹沒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了。

桑弘羊之問

漢武帝劉徹死後六年,大漢朝廷上發生了最著名的“桑弘羊之問”。爭論的雙方是由權臣霍光組織的賢良文學(儒生)和財政大臣大農丞桑弘羊。儒生們發動攻勢,提出以下三問:1。國有專營制度造成絕對壟斷,價格昂貴,強買強賣;2。強行收購糧食物資建立儲備,這是與民爭利,導致經濟蕭條、人民困苦;3。 國營制度豢養了權貴經濟,形成了以國營為名、攫取私利的特權集團。而桑弘羊則以反問作答:1、如果不執行國營化政策,戰爭的開支從哪裡出?國家的財政收入從哪裡得?地方割據的景象如何化解?雙方的責任以桑弘羊的失敗而告終。霍光利用這次會議,打擊了對手,經濟上也使得官營政策有所收斂,罷黜了郡國酒榷和關內鐵官。

桑弘羊像

雖然爭論失敗,可這三個反問成了皇帝們的最愛,不僅讓他們打壓民間經濟變得順理成章,還讓皇帝搜刮百姓變得心安理得,因為這些都可以冠以為了國家安寧的需要。華人歷史學家黃仁宇說過:“這個帝國的運轉,從來不是依靠法律權威和數字管理,而是從上至下的道德感召力。中國曆代的皇帝,從來沒有藏富於民,而是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削弱民間、做大中央政權。民間經濟的凋敝,讓中國始終無法擺脫農業國的身份。反過來,這種人身控制,也讓中央集權越發穩固。”後來,桑弘羊雖被滅族,但是,”桑弘羊們“卻一直存在於歷朝歷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