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王安石多年的俸祿去哪了?他的邋遢形象,才是俸祿“消失”的原因

王安石自1042年進士及第,任揚州籤判開始,到1074年被迫辭去宰相職位,從官30餘年。這些年來,他從一位小官變成一朝宰相,官職是變大了,可我們都知道,王安石從不在自己身上花心思。

他身邊的官員要麼三妻四妾,要麼華服衣裳。只有他不修邊幅,邋里邋遢;永遠是一介布衣,堅持一生只娶一位女子。他的衣著打扮,舉止行為許多時候都與他的身份格格不入。他沒有把俸祿用來購買田地,也沒用花天酒地。既然這些錢都沒有用到他的身上,那它們都去哪了呢?

牆角數枝梅

王安石的家庭開支

王安石本身就是勤儉節約的人,他斷然是不可能讓他身邊的人花錢如流水的。王安石喜歡讀書,他也只可能在買書藏書方面花點心思,其他的入不得他的眼。

可是王安石能這樣不在乎形象,她的妻子吳瓊卻可不以。她總想給丈夫買一些衣服,但每每都被他嘮叨,說什麼衣服都是身外之物。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花90萬錢給他送了個小妾,他卻像是不在乎錢似的,輕易把人家送回去了。

泊船瓜洲

其實吳瓊知道,王安石是真的不在意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本身她也是一位多才多藝、善解人意的女子,明白王安石的理想,不然也不會跟在他身邊,這麼多年任勞任怨。

儘管吳瓊想給丈夫最好的,但更希望她能夠追隨丈夫的腳步。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想而知王安石的家庭開支不會很大。他在辭官之前更是房子都沒買過,一直都是租房為生。

春風又綠江南岸

心繫百姓,花錢為民

王安石的志向,就是想讓天下的百姓都過上好日子。這個志向貫穿了他的整個人生,讓他一次次遇到困難時,跌倒了又站起;讓他寧願自己在太陽下曝曬,跋山涉水,也不希望百姓再次遭遇食不果腹的情況。

他任鄞縣縣令時的所作所為,充分反映了他廉潔正直的性格。當時整個杭州都在鬧糧災,各地米價紛紛上漲。朝廷無奈之下,只能下令把米價壓低,這頓時引起了米商們的不滿,米商們甚至不願售賣大米。可是王安石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強壓米價,還大開城門歡迎米商們來鄞縣售米。於是當時的鄞縣不僅沒有出現民不聊生的情況,還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明月何時照我還

正如王安石所預料的那樣,米商們為了表示感謝,紛紛向他送紅包遞銀兩。可是王安石並沒有將這些不義之財用在自己身上,反而是將它們分撥給那些貧困的買不起糧的人家。於是,一場連朝廷都無可奈何地荒災,就這樣被王安石解決了。

王安石的最高理想,便是像杜甫所說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的大部分錢財,都用在了百姓身上。他堅持善行,將被賣的女子送回她所在的地方;他從不斂財,也不仗勢欺人,不向百姓收取分毫財物。王安石的一生,都心存“廉政”二字。

歸隱

真正屬於王安石的地方——半山園

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大半輩子都沒有購買房屋土地,也沒用依靠職務之便收取賄賂;卻在晚年辭官後,在去鐘山的途中為自己購置了房產,親力親為地建造了屬於自己的居所,並將其命名為“半山園”。

說是居所,都算是好聽得了。這半山園在常人看來簡陋至極,只能躲避風雨,四下沒有一戶人家,連圍牆都是用樹來代替的。可我們的荊國公卻樂在其中,蘇軾在拜訪過半山園之後,也對其大加讚賞。

歸隱

迄今為止,依然沒有人能夠明白王安石為什麼突然辭官,定居半山園。在經歷過親人的逝去,變法的艱難險阻之後,王安石就像一個突然大徹大悟的人一樣,放下了以往的一切,返璞歸真。

他看開了很多事情,明白了有些東西可遇而不可求。他在官場上沉浮這麼多年,該做的都做了;現在的他,不過是一介草民,過著平凡閒適的生活,只能看著朝廷上的風吹草動,卻沒有辦法做什麼。

然而人生總有些變故,王安石居住在半山園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連宋神宗都驚動了。大病初癒後,他上書宋神宗,請求將半山園捐贈給寺院,自己不留任何居住的地方。他認為半山園跟著自己,不過是個累贅。能像王安石一樣做到這個境界的,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呢?

凌寒獨自開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正如同這梅花一樣,傲然獨立,個性分明。他可以是妻子心中才子;是百姓心中的父母官;也可以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歸根結底,他也不過是一個有血有肉,會疲憊會痛苦的普通人。

1086年,王安石病逝,年享六十六歲。這位歷史上爭議頗多的大人物結束了他的一生,留給人們的,是他不朽的思想和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