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春季養生是四時養生之首,開頭一定要做好,否則會影響全年的健康!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規律。春天是寒冬褪去、生命萌發的時節,傳統中醫在順應四時變化進行調養的理論中,對於春季養生尤為重視。如《黃帝內經》曾言:“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因為春季養生是四時養生之首,開頭一定要做好,否則會影響全年的身體健康。

進入春季,陽氣上升,萬物勃發,飲食調養成為必然。中醫常說:“藥補不如食補”。一般說來,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在飲食上應順通扶助陽氣,可適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物,比如常見的大棗、山藥、大米、小米、豇豆、南瓜、栗子、花生、大蔥、香菜等,而生冷黏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記載:“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物,多增加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傳統道教著作《攝生訊息論》也指出:“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傳統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旺,人可延年益壽。酸味入肝,且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疏洩不及則足以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此外,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鹹味入腎等,若多吃酸味食物,會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能傷害脾胃之氣,正所謂肝木不及固當用補酸,然肝木太過反克脾土。甘入脾胃,防其虛弱,只需增甘少酸,顧護脾胃之氣,故甘味之大棗、山藥最宜於春季食用,明代名醫李時珍也稱讚大棗“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山藥味甘性平,具有健脾養肝、滋肺益氣、補腎固精等功效,可用棗、山藥與大米、小米、豇豆煮粥食用,以健脾養肝益胃、滋陰潤燥。

但是,每個人的身體因人而異,因此飲食調養之法,還應觀其人虛實,切忌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