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這個行業“人才荒”怎麼破?

核心閱讀

在降碳背景下,作為最清潔低碳的化石能源,燃氣行業仍將在較長時間內處於“上升通道”,獲得進一步發展。但要保證行業安全、可持續發展,人才支撐必不可少,訂單式人才培養、在高校中最佳化相應學科設定是重要手段。

(文丨本報記者

渠沛然

日前,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和同濟大學共同釋出2021年《城鎮燃氣行業人才需求調研報告》(下稱《報告》),該《報告》調研物件涵蓋國內32家燃氣企業,其累計天然氣銷量約佔當年全國天然氣總銷量的28%,另有 4家專業設計公司和5家專業裝置製造企業。

《報告》顯示,年銷氣量越大的企業,其用人需求越大。例如,年銷氣量超過270億立方米的企業,每年需要250人以上;年銷氣量超過10億立方米的企業,每年需要100人以上。按照回收的問卷計算,僅被調研的燃氣銷售企業每年的人才需求量就高達1170人—1700人。

伴隨著城市數字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和產業迭代升級,燃氣企業面臨的轉型升級壓力和挑戰同步上升。在此背景下,多家燃氣企業表示,對專業化、多元化且具備前瞻性的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但目前每年向燃氣行業輸送的高校畢業生數量有限,用人缺口不斷增大,導致後備梯隊力量不足。

“人才荒讓我們心裡也很慌”

同濟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燃氣工程所教授秦朝葵表示,目前燃氣行業相關學科按照生產—輸配—應用三個環節設定,並一直跟隨技術變化不斷調整,以適應畢業生的就業需求。在專業知識方面,接受過現有教育體系培養的員工,可以很好地勝任現有的管理、技術工作。90%的燃氣銷售企業對於員工素質評價為“滿意”和“基本滿意” 。

“燃氣相關學科畢業生最後從事管網運營、安全管理崗位的比例最高,可謂術業有專攻。” 秦朝葵說。

按上述人才需求量推算,全國燃氣行業每年約需3900人-6000人。“近80%的燃氣銷售公司和裝置製造企業,以及100%的設計公司,都明確表示希望從985、211院校招聘畢業生,但需求缺口非常大。”《報告》指出。

這一結果得到中燃研究院院長李帆的認可。李帆表示,“中燃集團員工接近10萬人,但目前運營、工程建設方面專業人才輸送明顯不足,專業人才缺口不斷擴大。為了主動填補缺口,2016年,我們與河北師範大學合作,成立了中燃工學院,探索合作新模式,為企業定向培養和輸送人才。”

然而校企共建後,這種類似“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方式,卻仍然無法填補企業的人才缺口。

“目前中燃工學院已有兩屆畢業生,每年到中燃集團就職的約30人左右,但我們燃氣產業鏈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缺口每年在150人以上。”李帆說,“面對轉型升級和智慧化發展需求,燃氣行業對具備設計運維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需求更加迫切。招聘機械工程、能源動力專業的畢業生不是不行,但其所掌握的知識如同‘半成品’,無法‘即拿即用’。

‘訂單式’人才培養仍然無法彌補需求缺口,人才荒讓我們心裡也很慌。

燃氣對未來能源的貢獻需要專業人才支撐

我國燃氣行業的人才培養主要依託兩個專業,即綜合高校的“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中的“燃氣”方向和石油類院校的“油氣儲運工程專業”。

據秦朝葵介紹,目前全國192所設有“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高校中,有“燃氣”方向的僅20所,其中有碩士招生資質的僅12 所,擁有博士招生資質的僅7所,各高校燃氣方向師資均不超10人,面臨非常嚴重的師資缺口,更有一半高校中的燃氣師資在4人以下。燃氣學科招生難、教師數量日益減少的情況普遍存在。

“設定燃氣方向的高校原本就很少,而在最新的課程體系改革意見徵求稿中,燃氣專業基礎課也將向建築用能傾斜。”天津城建大學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玉建軍說,“高校設定的專業方向是否科學、是否針對行業和社會需求,事關燃氣行業穩定和長遠發展,也決定了所培養的人才能否跟上行業發展步伐。若取消燃氣方向專業以及系統的燃氣課程體系,將導致師資和學生流失。未來燃氣行業或將無人可用。”

“由於建築節能的技術趨勢是全面電氣化,因此有學者認為,燃氣相關專業將很快退出歷史舞臺。但燃氣是小專業卻面對大行業,屬於市政基礎設施,範圍和聚焦物件與建築有本質不同,知識點和培養方向也不一樣。燃氣對未來能源系統的貢獻將比現在更大,需要專業支援。”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技術教研室教授級高階工程師孔川說。

孔川進一步表示,“我們必須認識到,

國內燃氣行業人才培養仍缺乏系統性的標準和規範,尚未形成成熟的專業人才培養標準、路徑、能力和資源。

如果畢業生‘半路出家’後再‘回爐重造’,企業用人成本驟增,燃氣人才斷層和供需錯配問題無疑將進一步加劇。”

燃氣相關學科建設既要面向未來,

也要著眼當下

“雙碳”目標的提出,意味著控制碳排放、調整能源結構將成為我國未來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發展重點。在此背景下,政策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有了新要求,燃氣行業也不例外。國際煤氣聯盟、中國城市燃氣協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燃氣分會和中國工業氣體學會一致認為,不可能僅依靠間歇性的太陽能和風能就能夠實現“雙碳”目標,天然氣既是替代煤炭、實現能源“清潔化、低碳化”最現實的選擇,又是可再生能源的終身“伴侶”,是促進“碳中和”的重要能源,大有可為。

“我國天然氣還需高質量發展,現階段保障能源安全、油氣充足穩定供應依然十分重要。”玉建軍說。

“‘雙碳’背景下,燃氣在燃料電池、冷熱電聯供以及氫能利用領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燃氣方向的學科建設,一方面需拓寬專業內涵、面向未來,另一方面需強化燃氣安全技術、著眼當下,加強教材、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學科融合交流,才能適應社會及行業對人才的大量需求。” 秦朝葵說。

“燃氣行業並非夕陽產業,安全和長效運營離不開人才支撐。”某燃氣企業安全管理相關負責人說,“過去20多年燃氣行業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高素質的燃氣專業知識和教育基礎之上的。安全的核心是專業知識體系和人的專業素質。燃氣事故頻發,正是專業人才素質下降的反映。人才培養保持連續性和高質量,才能保證燃氣行業安全、長遠發展。”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見習編輯丨李澤民

責編丨閆志強

推薦閱讀

“出臺全國性儲能補貼政策時機已過”

效益強勁增長,這幾家民營煉化為啥這麼厲害?

“真金白銀”補貼已至,儲能電站投資卻依舊不溫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