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金聖嘆:讀第五才子書法(節錄)

大凡讀書,先要曉得作書之人是何心胸。如《史記》,須是太史公一肚皮宿怨發揮出來,所以他於《遊俠》《貨殖傳》,特地著精神,乃至其餘諸記傳中,凡遇揮金殺人之事,他便嘖嘖賞嘆不置。一部《史記》,只是“緩急人所時有”六個字,是他一生著書旨意。《水滸傳》卻不然,施耐庵本無一肚皮宿怨要發揮出來,只是飽暖無事,又值心閒,不免伸紙弄筆,尋個題目,寫出自家許多錦心繡口,故其是非皆不謬於聖人。後來人不知,卻於《水滸》上加“忠義”字,遂並比於史公發憤著書一例,正是使不得[1]。

《水滸傳》獨惡宋江,亦是殲厥渠魁[2]之意,其餘便饒恕了。

或問:“施耐庵尋題目寫出自家錦心繡口,題目盡有,何苦定要寫此一事?”答曰:“只是貪他三十六個人,便有三十六樣出身,三十六樣面孔,三十六樣性格,中間便結撰得來。”

題目是作書第一件事。只要題目好,便書也作得好。

或問:“題目如《西遊》《三國》如何?”答曰:“這個都不好。《三國》人物事體說話太多了,筆下拖不動,踅不轉,分明如官府傳話奴才,只是把小人聲口替得這句出來,其實何曾自敢添減一字。《西遊》又太無腳地了,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煙火,一陣一陣過,中間全沒貫串,便使人讀之,處處可住。”

《水滸傳》方法,都從《史記》出來,卻有許多勝似《史記》處。若《史記》妙處,《水滸》已是件件有。

凡人讀一部書,須要把眼光放得長。如《水滸傳》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餘紙,只是一篇文字。中間許多事體,便是文字起承轉合之法。若是拖長看去,卻都不見。

《水滸傳》不是輕易下筆,只看宋江出名,直在第十七回,便知他胸中已算過百十來遍。若使輕易下筆,必要第一回就寫宋江,文字便一直帳,無擒放。

某嘗道《水滸》勝似《史記》,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卻不是亂說,其實《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

《水滸傳》不說鬼神怪異之事,是他氣力過人處。《西遊記》每到弄不來時,便是南海觀音救了。

《水滸傳》並無“之乎者也”等字,一樣人,便還他一樣說話,真是絕奇本事。

《水滸傳》一個人出來,分明便是一篇列傳,至於中間事蹟,又逐段逐段自成文字,亦有兩三捲成一篇者,亦有五六句成一篇者。

別一部書,看過一遍即休。獨有《水滸傳》,只是看不厭,無非為他把一百八個人性格都寫出來。

《水滸傳》寫一百八個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樣。若別一部書,任他寫一千個人,也只是一樣,便只寫得兩個人,也只是一樣。

《宣和遺事》[3]具載三十六人姓名,可見三十六人是實有。只是七十回中許多事蹟,須知都是作書人憑空造謊出來。如今卻因讀此七十回,反把三十六個人物都認得了,任憑提起一個,都似舊時熟識,文字有氣力如此。

《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魯滷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鹵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松粗鹵是豪傑不受羈靮,阮小七粗鹵是悲憤無說處,焦挺粗鹵是氣質不好。

李逵是上上人物,寫得真是一片天真爛熳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無一個入得他眼。《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語。

看來作文,全要胸中先有緣故。若有緣故時,便隨手所觸,都成妙筆;若無緣故時,直是無動手處,便作得來,也是嚼蠟。

只如寫李逵,豈不段段都是妙絕文字,卻不知正為段段都在宋江事後,故便妙不可言。蓋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詐,故處處緊接出一段李逵樸誠來,做個形擊。其意思自在顯宋江之惡,卻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此譬如刺槍,本要殺人,反使出一身家數。

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寫得另是一樣氣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個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對之,齷齪都銷盡。

《水滸傳》有許多文法,非他書所曾有,略點幾則於後:

有倒插法。謂將後邊要緊字,驀地先插放前邊。如五臺山下鐵匠間壁父子客店,又大相國寺岳廟間壁菜園,又武大娘子要同王乾孃去看虎,又李逵去買棗糕,收得湯隆等是也。

有夾敘法。謂急切裡兩個人一齊說話,須不是一個說完了,又一個說,必要一筆夾寫出來。如瓦官寺崔道成說“師兄息怒,聽小僧說”,魯智深說“你說你說”等是也。

有草蛇灰線法[4]。如景陽岡勤敘許多“哨棒”字,紫石街連寫若干“簾子”字等是也。驟看之,有如無物,及至細尋,其中便有一條線索,拽之通體俱動。

有大落墨法。如吳用說三阮,楊志北京鬥武,王婆說風情,武松打虎,還道村捉宋江,二打祝家莊等是也。

有綿針泥刺法。如花榮要宋江開枷,宋江不肯;又晁蓋番番要下山,宋江番番勸住,至最後一次便不勸是也。筆墨外,便有利刃直戳進來。

有背面鋪粉法[5]。如要襯宋江奸詐,不覺寫作李逵真率;要襯石秀尖利,不覺寫作楊雄糊塗是也。

有弄引法。謂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如索超前,先寫周謹;十分光前,先說五事等是也。《莊子》雲:“始終青萍之末,盛於土囊之口。”《禮》雲:“魯人有事於泰山,必先有事於配林。”

有獺尾法[6]。謂一段大文字後,不好寂然便住,更作餘波演漾之。如梁中書東郭演武歸去後,如縣時文彬升堂;武松打虎下岡來,遇著兩個獵戶;血濺鴛鴦樓後,寫城壕邊月色等是也。

有正犯法。如武松打虎後,又寫李逵殺虎,又寫二解爭虎;潘金蓮偷漢後,又寫潘巧雲偷漢;江州城劫法場後,又寫大名府劫法場;何濤捕盜後,又寫黃安捕盜;林沖起解後,又寫盧俊義起解;朱仝、雷橫放晁蓋後,又寫朱仝、雷橫放宋江等。正是要故意把題目犯了,卻有本事出落得無一點一盡相借,以為快樂是也。真是渾身都是方法。

有略犯法。如林沖買刀與楊志賣刀,唐牛兒與鄆哥,鄭屠肉鋪與蔣門神快活林,瓦官寺試禪杖與蜈蚣嶺試戒刀等是也。

有極不省法。如要寫宋江犯罪,卻先寫招文袋金子,卻又先寫閻婆惜和張三有事,卻又先寫宋江討閻婆借,卻又先寫宋江舍棺材等。凡有若干文字,都非正文是也。

有極省法。如武松迎入陽穀縣,恰遇武大也搬來,正好撞著;又如宋江琵琶亭吃魚湯後,連日破腹等是也。

有欲合故縱法。如白龍廟前,李俊、二張、二童、二穆等救船已到,卻寫李逵重要殺入城去;還有村玄女廟中,趙能、趙得都已出去,卻有樹根絆跌,士兵叫喊等,令人到臨了又加倍吃嚇是也。

有橫雲斷山法。如兩打祝家莊後,忽插出解珍、解寶爭虎越獄事;又正打大名城時,忽插出截江鬼、抽襄鰍謀財傾命事等是也。只為文字太長了,便恐累贅,故從半腰間暫時閃出,以間隔之。

有鶯膠續絃法[7]。如燕青往梁山泊報信,路遇楊雄、石秀,彼此須互不相識。且由梁山泊到大名府,彼此既同取小徑,又豈有止一小徑之理?看他將順手借如意子打鵲求卦,先鬥出巧來,然後用一拳打倒石秀,逗出姓名來等是也。都是刻苦算得出來。

舊時《水滸傳》,子弟讀了,便曉得許多閒事。此本雖是點閱得粗略,子弟讀了,便曉得許多文法;不惟曉得《水滸傳》中有許多文法,他便將《國策》《史記》等書,中間但有若干文法,也都看得出來。舊時子弟讀《國策》《史記》等書,都只看了閒事,煞是好笑。

《貫華堂第五才子書水滸傳》,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排印《金聖嘆全集》本

【作者簡介】

金人瑞(1608—1661),字聖嘆,本名採,字若採,又名喟,江南吳縣(今屬江蘇)人。性謔浪不羈,順治十八年(1661),捲入“哭廟案”遭殺害。其傳世的評點之作《水滸傳》《西廂記》完善了我國評點批評的體例,其評點中提出的文學原理和作法理論,直接影響了清代小說、戲曲乃至整個評點之學的發展。其他的評點作品多屬未竣稿,或存片斷或全佚,部分作品收入今傳之《唱經堂才子書》中。另有《沉吟樓詩選》和其他雜著多種。

【題解】

金聖嘆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合稱為“六才子書”,並予以批點,其中《水滸傳》為“第五才子書”。《水滸傳》,傳為元施耐庵編,明初羅貫中續。明中葉後《水滸傳》刻本甚多,繁簡各異。金聖嘆批點時刪去七十一回以後情節,俗稱七十回本(此本加楔子,實為七十一回),流傳最廣。

【註釋】

[1]後來人不知四句:明李贄評點過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滸傳。一百回本名為《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名為《批評忠義水滸全書》。在一百二十回本的序言中,李贄指出:“《水滸傳》者,發憤之所作也。……前日聚嘯水滸之強人也,欲不謂之忠義不可也。”金聖嘆則極力反對這種說法。發憤,抒發憤懣。《史記·太史公自序》:“《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史公發憤著書指司馬遷作《史記》以抒發內心的憤懣之情。

[2]渠魁:大頭目,首領。《尚書·胤徵》:“殲厥渠魁,脅從罔治。”偽孔傳:“渠,大。魁,帥也。”唐孔穎達疏:“‘殲厥渠魁’,謂滅其元首,故以渠為大,魁為帥,史傳因此謂賊之首領為渠帥,本原出於此。”

[3]《宣和遺事》:全稱《大宋宣和遺事》,宋、元之間人作。書分四集,或作前後二集。編集舊籍而成,按年演述,自堯、舜敘至宋高宗定都臨安。書中敘述的有關梁山泊的故事,如楊志買刀、智取生辰綱等,為後來的《水滸傳》提供了素材。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說它“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

[4]草蛇灰線:草蛇遊進的線路上,其痕跡點點滴滴,隱而不顯。比喻文章某些詞語描寫,看似無涉題旨,其實與主題貫通一體。

[5]背面鋪粉:原為在畫紙正反兩面先鋪上白粉,從而使畫像鮮明地襯托出來的作畫方法。此指文學的襯托手法。

[6]獺尾法:獺,獸名,棲息水邊,善游泳。其尾有力,游水時以尾為舵。此用獺尾比喻一大段文字後的結尾處要餘波盪漾,自然生採。

[7]鸞膠續絃:傳說中的一種膠。《海內十洲記·鳳麟洲》載,西海中有鳳麟洲,多仙家,煮鳳喙麟角合煎作膏,能續弓弩已斷之弦,名續絃膠,亦稱“鸞膠”。又《武帝外傳》:“西海獻鸞膠,武帝絃斷,以膠續之,弦兩頭遂相著。終日射,不斷。帝大悅。”這裡比喻將兩部分似不相連的文章巧妙地續接在一起。

金聖嘆全集(套裝共6冊)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