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香菜"的叫法不對,農村人的叫法才是對的,你如何叫的它

引言:

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餘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蔬食戲書》

俗話說的好,吃飽喝好才是人生在世的王道。這的確是事實,滿足口腹之慾能夠給人帶來的滿足感與幸福感是其他的任何體驗都無法帶來的。很多時候,遇到了煩心的事情,只需要去吃上一頓好的,基本上都可以解決,如果吃一頓解決不了,那就再吃一頓。《晉書》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句關於吃的趣事。一年秋天,季鷹見到秋風漸起,突然想吃老家的鱸魚膾,但是由於自己在外身兼多職,無法回家享受美食,於是,他對這道美食日思夜想。終於,季鷹想通了,他立即辭去了官職,趕回了老家,只為了儘快吃上一口想念已久的鱸魚膾。可見,美食對於人們的誘惑,是無法用簡單的文字能夠去闡明的。

提到美食,南北方的美味差異其實很大,北方菜注重的是菜的分量,口味偏酸甜。而南方地區的菜則注重的是精美,在菜的配料上面會下更多的功夫,而且口味也會比較偏向酸辣一些。其中,像雲貴川地區的一些配菜,在喜歡的人就是美味佳餚,對於無法接收的人而言卻是無法下嚥,就比如魚腥草、木姜子等,這些配菜味道別具一格,令人又愛又怕。不過,除了這些較為冷門的配菜之外,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配菜,它也做到了讓人又愛又恨、欲罷不能的同時,也令人退避三尺,這道配菜,正是香菜。那麼,這道菜的官方叫法到底是什麼呢?為何最終又被稱為香菜呢?根據農村人的叫法,讓我們一起揭曉香菜的正式叫法。

香菜時至今日,其實早已是一道較為常見的配菜了,香菜這一名字也深入人心,刻入了這道菜的基因裡。但是,香菜其實並不是這道菜真正的名字,尤其是90年代之後的這一批年輕人,他們生長的環境早已脫離了農村與農耕太久,以至於許多菜的真實學名都已經不從得知了,就更別提香菜了。其實,香菜的學名叫做芫荽。而且,香菜其實並非是我國本土的蔬菜,而是從歐洲的地中海地區傳播進來的一種蔬菜。

提到香菜引進中國,就要追溯到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開始說起了。張騫出使西域這些年,不僅僅將許多國外的水果及蔬菜的種子帶到了國內,還將一些現成的蔬菜帶到了中國,其中,就包括了這道芫荽,除此之外,還包括了芝麻、大蔥、石榴、西瓜等果蔬作物,都是藉由此次出使西域的機會,帶到了國內的。這一度滿足了許多國人的口腹之慾,同時,這些配菜都成為了當前人們很喜歡的調味食物,雖然調味的時候只是加入少量原材料,可是加與不加,味道可是大有不同的呢。

而芫荽被稱為“香菜”,則是明朝末期,正是滿族入侵中原地區的動盪時刻。而滿族人對於中原文化不是很瞭解,許多漢字也不太熟識,所以,他們就會按照這一道菜的特質來給這道菜進行命名。而由於芫荽聞起來有一股自然而然的清香,所以就被人們稱呼為“香菜”,沒曾想到,這一稱呼竟然沿用至今。當然,到了近現代的中國,芫荽的真正學名也經常出現在一些菜譜以及配料表中,但由於“芫荽”二字其實都算是生僻字的範疇,許多人都不認識這兩個字,更別提能夠正確進行發音了,於是乎,“香菜”的叫法也很難改口。

在反清復明年前,一度有人主張恢復香菜的正確叫法,但是由於香菜這個稱呼實在是太過於簡單好記,這一主張最終也只能不了了之。自此,芫荽也算是被“強制更名”為香菜了。在《張騫列傳》中所記載的,正是芫荽二字。而後,卻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被更名為了香菜。由此可見,這一“強制更名”真的起到了顛覆性的改革,甚至改變了歷史上對於這道菜的真實叫法。在古代,接受良好教育的只能是大戶人家的孩子,而且還得是家中男童才能享有的特權,芫荽的正確叫法實在是很難普及開,香菜的叫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根深蒂固。

香菜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南方家庭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人們吃火鍋的時候,會用香菜作為蘸料調味品,或是作為一道涮菜來專門吃,無論哪種都是可以的。除此之外,張騫從西域不僅帶回來芫荽,還帶來了“草包牛肉”的菜譜,而要想做出這道菜,必要條件就是使用香菜進行烹飪。除此之外,然們吃麵、做涼拌菜的時候都會首選香菜。其實,隨著地中海地區的氣候日漸惡劣,香菜竟然最終演變成了中國特有的植物,而且因為香菜特有的口味以及口感,有的對它敬而遠之,可就算這樣,也阻擋不了中國人對香菜瘋狂的喜愛。

結語

正如“香菜”這一名字的由來,我國古人對於這道菜愛的是如此深沉。就算芫荽的叫法再怎麼生僻,都無法改變人們對它的狂熱。但是,名字再如何改變,有一點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香菜的鮮美與獨特。它天生就具備別的果蔬所沒有的香氣,也自帶別的蔬菜所無法帶來的味蕾體驗,香菜自古就是人們桌上寵幸的美味,我相信,放眼長遠的未來,這道香菜也終將刻入中華民族的味蕾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