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自己做的牛排乾柴難嚼?不妨試試"中式牛排"做法,不是厚切雪花也照樣肉嫩汁多

作者:1L789

京東經常有低價牛排(40元/斤),抱著再差的牛排也比牛腱牛腩好的想法,經常購買,屯了一屜,最常用的烹飪手法就是黑胡椒鹽醃+鑄鐵鍋煎,不過由於低價牛排基本都是

非厚切+非雪花

的,所以對於火候的掌控非常重要,特別是不足2cm厚度的,稍微煎熟點就容易老,吃起來簡直就是練腮幫子。

對於這種薄切牛排,我建議儘量縮短煎制時間,熱鑄鐵鍋放入植物油+黃油(黃油有助於形成焦痕),高火每面煎30s~45s,再小火每面煎30~45s,如是西冷這類邊上有筋油的,最後將牛排立起來把筋油煎成焦黃即可,出鍋後再蓋個盤子靜置5分鐘就能吃了。

這樣出來的肉基本就是5成熟度,年輕人牙口好吃著口感還行,不過父母輩、小孩子會覺得有點難嚼,且一致認為覺得黑胡椒鹽的口感太單調,肉還紅紅的吃著不放心,也不放心給小孩吃。

這次嘗試的中式牛排做法,靈感來源於常吃的黑椒牛柳,優點如下:

火候、煎制時長更易把控;

無需厚鑄鐵鍋也能煎;

對於牛排脂肪含量和厚度要求沒那麼嚴苛;

對於出品熟度要求沒那麼嚴苛;

肉質更嫩、汁水更多;

複合調味,口味層次更加豐富。

這次選用西冷牛排,包裝內自帶一包檸檬黑椒鹽,不拆包裝放冷藏解凍一天。這塊牛排除了邊上的筋油外就沒什麼脂肪了,如果按正常做法,煎的時間稍長點或者火候稍大點肉質就會容易柴、硬,以下就介紹下

中式做法

這一步很關鍵,有助於肉質鬆軟,用刀背將牛排正反面縱橫各敲50下。建議冷藏室拿出牛排後先敲後再拆包裝,省的洗案板和刀,也不會血水四濺。

敲擊松肉後的牛排變薄變大不少。取出肉控幹血水,將側邊的白色筋油切上幾刀防止煎制時受熱收縮捲起。

找一個能裝下牛排的盤子先把醃汁調好攪勻,我放了黑胡椒鹽、蠔油、黃酒、醬油、老抽、蒜片、蒜蓉醬、糖。

將牛排兩面都均勻地抹上醃汁,然後再倒入少許植物油同樣兩面均勻抹上,醃製20分鐘~24小時。由於醃製牛排所用的調料量不多,所以切勿直接將醬油等調料倒在牛排上,這樣會沒法抹均勻,導致醃製出的牛排各部位鹹淡、色澤不一。

牛排醃製好後,加入澱粉,我這裡用未精磨的紅薯澱粉,用篩子過濾下,

將紅薯澱粉抹勻,裹到牛排兩面形成一層薄漿。裹澱粉漿是為了在高溫煎炙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住牛排的肉汁,使口感更嫩。

因為有小孩吃,所以這裡我做的是全熟牛排,中式牛排用鑄鐵鍋、不粘鍋、鐵鍋均可,大火放植物油開鍋,鍋熱後放入蒜粒、黃油,也可以都不放,下牛排兩面各煎個45秒~1分鐘,然後再轉小火兩面各煎1分鐘。

最後將牛排立起,將側面的筋油煎出焦香即可出鍋。我用的是琺琅深鍋,同時可煎兩塊牛排,熱傳導效能和鑄鐵煎鍋一致,好處是可以把牛排靠在鍋壁上方便煎側面筋油。

牛排上的澱粉漿以及調料汁受熱後很容易形成焦痕,所以無需放黃油也能煎地非常漂亮,採用中式做法煎好的牛排無需靜置,直接就能吃。

橫切成條方便食用。

看下切面的肉,牛排已經是全熟,吃起來口感很嫩,肉汁豐富,小孩也能吃。這就是採用中式做法的好處,如果這塊薄切西冷按傳統西式做法撒點黑椒鹽直接煎到全熟,那肉質100%會變得乾柴難嚼。

融匯貫通、舉一反三,這個牛排的中式做法同樣可以用來做豬排、雞胸肉這類脂肪含量少、肉質容易乾柴的肉類,處理這類肉,敲肉和裹粉是保留肉質汁水和嫩度的關鍵,其它無非就是稍改變下醃製調料、煎制時長,豬肉和雞肉必須全熟才能吃,所以煎的時間可以稍微長一點。

好啦,這次分享就到這裡,覺得有用的可以收藏下,並關注下我,今後會有更多好文奉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