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趙襄子亂代際,趙國為何能在戰國七雄之中佔據一席?趙國的最終滅亡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以“胡服騎射”而令趙國強於一時,成為與因變法而強的諸侯國之一,以至於後世均有一種觀點,即彼時除秦國之外,最可能統一天下者,非趙國莫屬。

“歷史倪說”認為,僅以趙襄子、趙武靈王為代表的有為之君所作所為而言,趙國難以與秦國爭天下。

一、趙襄子亂代際傳承

晉國趙氏在一代英主趙襄子帶領下,一度強盛,在“三家滅智”、“三家分晉”中均表現不俗。當趙氏選擇家主繼承人時,趙襄子與其父趙簡子“擇賢而立”不同,其雖有五子,卻有意傳位於長兄伯魯的後人。

趙襄子思謀即位之君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襄子為伯魯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傳位與伯魯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為太子”,即趙襄子棄用五個兒子中的任何一個,而選擇立長兄伯魯的兒子代成君為嗣。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代成君先趙襄子去世。正當趙襄子的兒子們慶祝家主繼承權再次迴歸時,趙襄子宣佈代成君的兒子趙浣為新的繼承人,聞者為之譁然。

被後世稱為趙獻侯的趙浣以趙襄子孫輩成為繼承人,其即位之初,正值少年,難以駕馭趙簡子、趙襄子架構的這駕“馬車”。據《史記·趙世家》記載,“獻侯少即位”,趙國立即陷入危機,“襄子弟桓子逐獻侯,自立於代”。

趙桓子當國僅一年便離世,“國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殺其子而復迎立獻侯”。趙獻侯趙浣雖然復位,但其並未將趙國帶向富強,而是逐漸走向衰落。

所託非人之趙獻侯

與趙國內亂不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出三晉的魏國在魏文侯帶領下勵精圖治,國力蒸蒸日上,在一定程度上日漸擠壓了韓國、趙國的生存空間。

趙國的亂局,加上趙獻侯治國無方,給心腹大患中山國以可乘之機。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獻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中山國在中山武公的英明領導下趁機崛起,且有於趙國腹地呈中心開花之勢。

趙襄子棄子立侄,進而立侄孫,為趙國代際相傳留下了惡例。趙獻侯之子趙烈侯之後,趙國公子爭立之事頻繁發生。據《史記·趙世家》記載,“烈侯卒,弟武公立”;趙武公去世後,“趙復立烈侯太子章,是為敬侯”;“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敬侯卒,子成侯種立”,但“成侯元年,公子勝與成侯爭立,為亂”;“成侯卒。公子緤與太子肅侯爭立,緤敗,亡奔韓”;趙肅侯三年,“公子範襲邯鄲,不勝而死”。

趙國內亂不止,進一步削弱了其實力,以至於趙肅侯去世時,便發生“秦、楚、秦、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之事。趙肅侯之子趙雍親身體會到趙國所處的危機。趙雍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

二、趙武靈王制造對立

在地理位置上,趙國周圍遊牧部族多為鄰,東北與東胡相接,北邊與匈奴為鄰,西北與林胡、樓煩為界,他們均以以遊牧為生,長於騎馬射箭,常以騎兵突襲趙國邊境,來無影去無蹤。

趙武靈王即位之初,趙國勢微,既要應對北方胡人襲擾,還要應對來自中原強國的軍事威脅,尤其是魏國、秦國、齊國。趙武靈王執掌危機四伏的弱趙,決意力行變革“以胡服騎射教百姓”,其決心之大,僅以其“雖驅世以笑我”,但“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便可知。

從周赧王八年趙武靈王頒佈“胡服騎射”令,至周赧王十四年,“伐中山,中山君奔齊”,趙國戰績卓著,期間不但“略中山地,至寧葭”,還“西略胡地,至榆中”,迫使“林胡王獻馬”。

?趙武靈王決意革新趙國

趙武靈王以“胡服騎射”令日漸沉淪的趙國於戰國時期為之一振,但驕人的功業之後卻隱藏著危機。據記載,趙武靈王即位的第五年,便“娶韓女為夫人”,並生下了長子章,且立為太子。

之後,趙武靈王得吳娃而有寵,“是為惠後”,且生少子何。據《資治通鑑卷第三·周紀三》記載,“趙武靈王愛少子何”,“欲立之”。

趙武靈王之惠後吳娃

趙武靈王完成歷代先王稱羨的功績,即“胡服騎射”、力壓中山、西略胡地,便於周赧王十六年自號“主父”而“傳國於何”。趙國新君史稱趙惠文王。令人未曾想象的是,周赧王二十年,“趙主父封其長子章於代,號曰安陽君”,而“安陽君素侈,心不服其弟”。

趙主父隨心所欲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趙主父使趙惠文王“朝群臣,安陽君亦來朝。主父令王聽朝,而自從旁觀窺群臣宗室之禮。見其長子章傫然也,反北面為臣,詘於其弟,心憐之,於是乃欲分趙而王章於代”,雖“計未決而輟”,但不僅助長了公子章的野心,而且給反對派以可乘之機。

趙武靈王隨心所欲,反對派欣喜

不久,公子章趁趙主父、趙惠文王出遊沙丘的機會,“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據《資治通鑑卷第四·周紀四》記載,當公子章發動叛亂之時,“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難,殺公子章”,以“勤王”的名義“滅其黨賊而定王室”。

當初,公子章兵敗,逃進趙主父所居的沙丘宮。公子成和李兌隨即派兵包圍沙丘宮,至公子章身死,仍然圍住趙主父不放,並下令宮中人“後出者夷”,以至“宮中人悉出”。

反對派走向前臺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是時王少,成、兌專政,畏誅,故圍主父”,致使“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

據《資治通鑑卷第四·周紀四》記載,趙武靈王極富感性,因愛吳娃而立其子公子何,又因對吳娃“愛弛”而“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

趙武靈王壯年讓位,或許有其富強趙國的偉大構想,但其不顧國內反對派尚在的現實,隨欲而行事,最終落得壯志未酬、含恨餓死的下場。

?趙武靈王

“歷史倪說”認為,趙國國力強大與否暫且不論,僅以趙國發展歷史上有為之君趙襄子、趙武靈王“隨心所欲”而言,趙國無緣一統天下,當屬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