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清軍入關後為何能夠迅速平定全國而沒有出現南北長期對峙局面?

公元1644年,的確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年份。這一年,發生了許多足以改變歷史程序的大事!

先是,李闖打進北京推倒了明政權,後是吳三桂獻關迎敵使清八旗得以入關逐鹿中原。

最後,清朝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便消滅了關內成體系的抵抗力量,成了繼元朝之後第二個統治全國的來自塞外(關外)的政權!

這恰好說明了古人說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多麼的正確。

清朝正處於上升期,銳氣正盛。

而關內的各支力量要麼是暮氣昏昏(南明弘光政權),要麼就是嚴重缺乏對局勢的正確判斷力(大順政權)。

所以,對於這場風雲激盪的驟變,或許只有用形勢比人強可以解釋。

因為,公元1644年前後,關內只剩下了三支可能遏止清軍的力量——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以及擁有半壁江山的南明弘光政權!

但是,他們卻無一例外的失敗了。

闖王李自成完全沒有料到自己會輸得那樣慘!

原本這位大順政權的皇帝還在設想“傳檄而定天下”呢?

但萬萬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吳三桂竟然就斷送了大順的錦繡江山。

李自成更沒有料到清軍竟然會絲毫不給他留下任何喘氣之機,而大順軍則被清軍的窮追猛打搞得昏頭轉向,最後以李自成身死九宮山,宣告了大順政權的失敗!

至於滿足於割據一隅張獻忠就更是敗的毫無懸念了。

張獻忠多少有點兒類似於元末梟雄張仕誠,他沒有與李自成爭奪勝利果實的願望,只想割據在“天府之國″享受勝利果實!

他既缺乏對清軍入關的警惕,又沒有料到坐擁“百萬大軍“的李自成,在清軍的攻擊下居然毫無還手之力。

故而,當清軍迅速攻到蜀地之時,張獻忠才會表現得那麼被動。

結果,大西政權便以張獻忠被清軍擊殺於鳳凰坡,餘部被迫轉移遊擊而告終。

再說南明弘光政權,由於皇帝昏庸,大臣黨爭內訌,軍閥擁兵自重,致使其白白斷送了整合內部防禦清軍南下的寶貴時間。

胸無大志的弘光帝上臺後只知道“選淑女、飲醇酒″,將朝政大權全盤交予馬仕英、阮大鋮等人把持。

像史可法這樣的還肯為國盡忠的大臣,在朝廷根本沒有立足之地,最後竟然被排擠到了揚州。

負責鎮守武昌保衛長江中游的左良玉,居然會為了一己之私率領幾十萬人馬,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大搞內訌,馬、阮控制下的明廷被迫拼湊力量抵擋之,致使清軍坐收漁翁之利,攻破了南明的淮南防線——“江北四鎮”,兵鋒直指長江北岸。

守江必守淮。

守不住淮南,缺乏防禦縱深的長江防線就防不勝防,遲早會被人家突破。

尤為嚴重的是,弘光政權對清朝的企圖心缺乏必要的警惕!

居然夢想與之劃江而治搞南北朝。

然而清朝卻深知“兵貴神速”,利用趁關內人心動盪之機鯨吞天下的道理,因此是不會坐視弘光政權的存在的。

於是,清廷便趁南明內部不合、防線不穩的機會,迅速派兵南下攻佔南京並俘獲了弘光君臣。

至此,清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公元1644年前後陸續消滅了大順、大西和南明弘光政權這三個成體系的抵抗力量。

之後,儘管這三支力量的殘部被迫聯合起來與清軍周旋,怎奈大勢已去,無力迴天了!

清軍能夠迅速獲勝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關內的降兵、降將和降官們的鼎力相助。

如果沒有這些人的效命,很難設想實力有限的清廷會以蛇吞象的氣勢,一口氣就將整個關內的花花江山吞入腹中。

或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清初的統治者會那麼大度的將雲南、廣東、福建交給吳、尚、耿三個異族、異姓藩王統治了。

畢竟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心疼。

因為,南明殘部猶存,而清廷對南方邊陲各省卻又鞭長莫及,所以就更有必要利用封賞前明降官降將,替他們剿除江南的抵抗力量了!

那麼三藩又是因何而失敗的呢?

三藩的失敗是必然的。

①、吳、尚、耿,三藩並非鐵板一塊,三藩也有矛盾,所以才會被康熙各個擊破。

②、吳三桂老了。

歲月不饒人,吳三桂已經沒有了昔日的血性,所以他不敢打過長江直搗北京城,破釜沉舟與康熙拼個魚死網破。

③、清軍已經入關幾十年之久,清廷對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統治已經漸趨穩定。

因此,康熙便不難調動全國的力量鎮壓三藩,而吳三桂卻始終難以避免以“一隅敵天下”的局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吳三桂逐漸難以承受的戰爭的絞殺與對耗。

於是,戰爭主動權便轉入了康熙之手。

④、就在造反集團焦頭爛額之際,該集團的靈魂人物的吳三桂,在衡陽稱帝后不久即病死。吳三桂之死愈發動搖了叛軍的信心,加快了吳三桂集團的覆滅程序。

掃滅三藩之後,康熙又順帶手收拾了盤踞在東南寶島上的鄭氏集團。

至此,清廷便基本上掃滅了一切反抗力量,為其近300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清軍在不太長的時間裡得以橫掃關內。

關內的各個力量卻無力與之對抗,所以自然就不可能重現歷史上的“南北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