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再讀《三國演義》:第八十二回(上)孫權降魏受九錫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秋八月,劉備率大軍到達

[ kuí ]

州,駐紮在白帝城。

諸葛瑾前來求見,劉備不放他入城。

黃權說:“諸葛瑾的弟弟是蜀相,一定有事前來。陛下應當見見他,看他怎麼說。能聽就聽,不能聽就借他的口,問罪孫權。”劉備便召諸葛瑾入城。

諸葛瑾拜伏在地,劉備問:“子瑜大老遠跑來,有何貴幹?”

諸葛瑾說:“臣弟一直在輔佐陛下,所以臣不避危險,特地來談談荊州之事。關公在荊州時,吳侯多次求親,關公不答應。後來關公取襄陽,曹操多次寫信給吳侯,讓他偷襲荊州。吳侯本不肯答應,但呂蒙與關公不睦,擅自起兵,誤了大事,如今吳侯追悔不及。這些都是呂蒙的罪過,與吳侯無關啊!現在呂蒙已死,冤仇沒了,孫夫人也一直想回來。吳侯令臣為使者,願意送夫人回來,綁還降將,交還荊州,永結盟好,共同滅曹。”

劉備大怒說:“你東吳殺了朕弟,還敢來巧言狡辯?”

諸葛瑾說:“陛下是皇叔,漢帝已經被曹丕篡奪,陛下不想著剿除叛賊,卻為了異姓兄弟而屈萬乘之尊,這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中原是海內之地,兩都都是大漢創業的基本,陛下不取,卻來爭奪荊州,這是棄重而取輕。天下都知道陛下即位,一定會興復漢室,恢復河山,如今陛下放著魏國不管,反而伐吳,我認為陛下不應該這麼做。”

劉備大怒說:“殺我兄弟之仇,不共戴天!想要朕罷兵,除死方休!要不是看在丞相的面上,早砍了你。你回去告訴孫權,讓他把脖子洗乾淨,等著砍頭!”諸葛瑾見劉備不聽,只能回去。

歷史上諸葛瑾並沒有親自去見劉備,只是給劉備寫了封信,信中並沒有甩鍋給呂蒙,也沒有給劉備任何承諾,只是要劉備註意分輕重,應該先為漢獻帝報仇,然後才應該給關羽報仇。

大道理誰都懂,不代表誰都願意按道理行事。求和沒有點求和的態度,不給點實際的利益,就這麼一封信能勸住劉備東征,那真是見了鬼了。

劉備東征,孫權確實想求和。但是孫權只是考慮這一仗能不打儘量不打,真要打也不會怕。劉備想要回荊州,沒門兒!

如果孫權把荊州還給劉備,那之前不是白折騰了嗎?孫權做任何事,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打荊州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求和是為了將自己所得的利益最大化。三國時代,孫權的政治能力絕對在劉備之上。

張昭見孫權說:“子瑜知道蜀兵勢大,所以以請和為由,溜到蜀國去。他這一去,肯定不會回來了。”

孫權說:“孤與子瑜,有生死不變之盟。孤不負子瑜,子瑜也不會辜負孤。子瑜在柴桑時,孔明來吳,孤想要子瑜留住孔明。子瑜說:‘我弟弟已經輔佐玄德,不會有二心了。弟弟不留下就如同我不離開一樣。’現在他又怎麼可能降蜀呢?孤與子瑜可以說是神交,不是言語可以離間的。”正說時,忽報諸葛瑾歸來。

孫權問張昭:“孤說得沒錯吧?”張昭羞愧而退。

“生死不易”的典故便出自於此。這裡讓張昭背了個鍋。歷史上確實有人造諸葛瑾的謠,但應該不會是張昭,否則不會不留下名字。

有人造謠諸葛瑾偷偷派親信與劉備互通訊息,陸遜上表為諸葛瑾擔保,孫權也非常信任諸葛瑾。演義中說諸葛瑾的一段話也是源自於《江表傳》。

諸葛瑾見到孫權,說劉備不肯談和。

孫權大驚說:“如果這樣,江南就危險了。”

一人站出來說:“我有一計,可以解決這個危機。”孫權一看,是中大夫趙諮。

孫權問:“德度有什麼良策?”

趙諮說:“主公可寫一份表,我願意為使者,去見魏帝曹丕,陳說利害關係,讓他襲擊漢中,那蜀兵就自顧不暇了。”

孫權說:“此計不錯。但你去了,千萬別滅了東吳的威風。”

趙諮說:“如果有過失,我便投江而死,哪還有臉回來見江南人物!”

孫權大喜,當即寫表稱臣,令趙諮為使者。趙諮連夜趕往許都,先見了太尉賈詡等官僚。

第二天,賈詡上朝引見趙諮,曹丕笑著說:“這是因為蜀兵啊。”於是召見趙諮。

趙諮拜見曹丕,呈上孫權的表,曹丕看完表問:“吳侯是怎樣的老闆?”

趙諮說:“聰明、仁智、雄略。”

曹丕說:“你吹過頭了吧?”

趙諮說:“臣沒有吹牛。吳侯在平凡人中挖掘出魯肅,在軍旅中提拔呂蒙,這就叫聰明。抓獲于禁卻不殺害,兵不血刃得到荊州,這就叫仁智。佔據三江,虎視天下,又屈服於陛下,這就叫雄略。這難道不是聰明、仁智、雄略的老闆嗎?”

曹丕又問:“吳主學識怎麼樣?”

趙諮說:“吳主擁上萬艘戰船,上百萬將士,任賢用能,志存經略,稍有空閒,便閱覽群書,觀各類史籍,只看其大意,不像書生那樣逐句研究。”

曹丕說:“朕想要伐吳,可以嗎?”

趙諮說:“大國有徵伐大軍,小國也有禦敵之策。”

曹丕問:“吳怕魏嗎?”

趙諮說:“百萬將士,又有長江漢水天險,怕個錘子。”

曹丕問:“東吳有幾個像您這樣的人?”

趙諮說:“特別聰明的有八九十個,像臣這樣的,可以用車裝,用斗量,數不勝數。”

曹丕感嘆說:“出使四方,不辱君命,真厲害!”

曹丕當即降詔,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趙諮謝恩。

趙諮出使魏國,不辱使命的故事在《吳書》中也是有記載的。

大夫劉曄勸諫說:“孫權怕蜀兵,才來請降。臣認為蜀、吳開戰,這是天要亡他們。如果派個上將率數萬兵馬,渡江突襲,蜀軍攻其外,我軍攻其內,不用十天便可滅掉吳國。吳國亡了,蜀國便不在話下,陛下為什麼不早做計劃呢?”

曹丕說:“孫權已經以禮屈服於朕,朕如果攻打他,這會讓天下想投降朕的人害怕的。還是接納他為好。”

劉曄又說:“孫權雖然有雄才,但也只是殘漢的驃騎將軍、南昌侯而已,官輕勢微,還會畏懼中原。如果封他為王,與陛下只相差一級了。陛下相信他的詐降,用崇高封號與他做交易,是為虎添翼。”

曹丕說:“朕不助吳,也不助蜀,坐山觀虎鬥。吳、蜀開戰,如果滅亡一國,咱們再滅掉剩下的一國,又有什麼難度?朕已經決定了,卿別再說了。”

曹丕命太常邢貞同趙諮拿著冊封詔書前往東吳。

劉曄也是曹營特別厲害的一位謀士,可惜他的很多建議,都沒有被採納。如果曹操和曹丕聽進了劉曄的話,或許中國歷史上就不存在三國了。

曹操平定漢中後,劉曄就勸曹操趁平定漢中之勢,劉備在蜀中還沒站穩腳跟,進軍滅蜀,但是曹操沒有聽從。後來劉備不但在蜀中站穩,還主動出兵奪走了漢中。

孟達投降曹丕時,劉曄勸曹丕,認為孟達不靠譜,有後患,曹丕也沒有聽從,最後孟達果然叛變。

關羽敗亡後,曹丕問群臣劉備是否會出兵東吳,為關羽報仇。

眾人都說:“蜀國,一個小國罷了,只有關羽這麼個名將。關羽敗亡,國內憂懼,怎麼可能出兵呢。”

劉曄卻認為劉備一定會出兵,扳回面子,重振聲威,而且劉備與關羽關係極好,一定會出兵報仇。

後來劉備果然出兵東征,發動夷陵之戰。

孫權向曹丕稱藩,朝臣都向曹丕祝賀,只有劉曄認為東吳內外交困,迫不得已才臣服,向曹丕稱藩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

劉曄認為吳蜀都是小國,依靠高山大河這些地利,才能立國。如今吳蜀開戰,是天賜良機,應該出兵渡江攻吳,與蜀軍內外夾攻,不出十天便可滅吳。吳國滅了,蜀國也蹦躂不了幾天了。

但是曹丕認為,別人都投降了,還去打他,那以後誰還敢投降。不如接受吳國的投降,出兵攻蜀後方。

劉曄說:“蜀遠吳近,聽說我方出兵討伐,一定會回軍防守。如今劉備已經出兵攻吳,聽說我方也伐吳,便知道吳國必亡,一定樂意進軍與我方爭著分割東吳土地,決不會想著忘記舊恨而救吳。”

但是曹丕就是不聽,接受孫權投降,封孫權為吳王。

曹丕沒有抓住這次機會滅吳,無非是為了名聲和麵子,或許說太渴望建立功業,統一天下,即使是名義上的統一,他也樂意去幹。

曾經曹操把劉備捏在手裡,也是為了聲名,沒有殺劉備,才有了後面的禍患。

孫權召集百官,商議抵禦蜀兵之策。

忽報魏帝封孫權為王,按禮應當遠接,顧雍勸諫說:“主公應當自稱上將軍、九州伯之位,不應接受魏帝的封爵。”

孫權說:“當初沛公也受項羽之封,我為什麼要拒絕呢?”於是率百官出城迎接。

邢貞自恃上國天使,入城門時不下車。

張昭大怒,厲聲說:“禮沒有不敬的,法律沒有不嚴肅的,君敢妄自尊大,難道以為江南沒有刀了?”邢貞慌忙下車,與孫權相見,一起坐車入城。

忽然一人放聲大哭說:“我等捨命拼殺,為主公並魏吞蜀,卻導致主公受人封爵,這難道不是恥辱嗎?”眾人一看,原來是徐盛。

邢貞聽後,感嘆說:“江東有如此將相,終究不會久在人之下的啊!”

孫權受了封爵,眾官拜賀完畢後,便收拾珠寶,派人送去洛陽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