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賞石文化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的?佛教賞石文化對中國文化有什麼影響

佛教源於印度,是世界主要的宗教之一,是由印度人釋迦牟尼於公元前六世紀到前五世紀創立,大約在西漢未年傳入中國,經過本土化的融合、傳播、發展,從而創造了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禪宗,可以說是中國化的佛教,是在中國道家的影響下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

而賞石文化,是以各種玉石、寶石、園林石等石頭為載體所體現的物質財富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體現了人們對石頭的認知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以及所反映的文化內涵。

縱觀佛教的整個發展歷程,似乎與賞石文化並沒有過多的融合與相濟。倒是賞石文化,為了體現賞石文化“修身養性”、“悟道”及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審美情趣,從賞石文化形成之初就開始與佛教或者說禪聯絡起來。

若要細細查究,賞石文化與佛教文化也頗有淵源。

明代林有麟在其名著《素園石譜》中寫道“石尤近於禪”。“禪”是梵文“禪那”的音譯,意為“靜慮”。佛教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明賞石如悟禪,究竟之真理,言語之道斷而不可言說。

佛教的三學“戒、定、慧”,戒生定,定生慧,因慧而解脫。石頭,能令修行的人安靜,靜而生定,從而增長智慧,達到解脫。

作家賈平凹曾在他的散文《坐佛》中寫道:“平凹很累,臥於石上歇息,頓覺心曠神怡。從此秘而不宣,時常來臥。”

在賞石文化中,向來有“禪石”一說。所謂的“禪石”,就是把禪的理念嫁接到賞石當中,禪的靜、寂以及定和悟,在賞石中都能感受得到。我們透過賞石,修煉心性,擺脫人生煩惱,達到精神上的愉悅和生命的超脫。

關於禪與石頭的故事,最著名的莫過於“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個典故,這個故事說的是晉朝和尚竺道生因對一闡提不能成佛這種說法不滿意,認為“一闡提”人雖然極惡,但也是有情從生,因此主張“一闡提皆得成佛”,引起了當時拘泥經文的舊學僧黨的擯斥,將他逐出僧團,孤掌難鳴的他來到蘇州虎丘山,聚石為徒,講解《涅盤經》,當提出“一闡提也有佛性”時,他鄭重地問地上的石頭:“如我所說,契合佛心嗎?”而所有的石頭都點頭了,這就是著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

禪與石頭的第二個典故乃是六祖惠能“墜腰石”。據傳惠能出家到湖北黃梅東山寺拜弘忍五祖為師,在伙房專管舂米踏碓,劈柴煮飯。因碓頭比他的身子還要重,沒踏片刻功夫就上氣不接下氣。惠能就找來一塊石墜在自己的腰背上。惠能天天腰間墜塊石頭在槽坊裡踏碓。這樣持續了好幾年,惠能的腰背都被石頭磨出了一道印痕。後來由於神會在滑臺大會上大唱南宗宗旨,為惠能爭取到了禪宗正統的地位。於是那塊“墜腰石”就成了佛教史上一塊“聖石”了。

其實佛陀早就用石頭比喻,作過一個重要的開示,這個開示是關於能否透過祈禱和許願得償如願的事。

佛陀面對部落首領的疑問,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他一個問題:“假設有個人把石扔向湖,這時,人們一起許願、禱告,讓石頭浮起來。那塊石頭會浮上來嗎?”那位首領回答說:“絕對不會,因為石頭很重,自然會沉入水底。”佛陀說道:“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當他死時,無論人們怎麼許願、祈禱,他也會像那塊往下沉的石頭一樣,墮落於苦道。”

以上是有關石頭與佛教的故事。其實,石的安靜,石的寂滅,無不與佛教息息相通。佛教雲:“其體寂靜,離一切之相,故云寂滅”。賞石文化與佛教文化結緣,勢在必然。以後在賞石文化的發展中,一定會與佛教文化相融相濟,在入世的現實中求得出世的審美愉悅。

宣告:照片來自網路,如有不當請聯絡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抱眠齋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