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虎狼之國,試論戰國時期秦國的封君制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大變革時代,周天子政權衰落,諸侯國乘機而起,或改革或征戰,希望成為天下霸主。商鞅變法之後,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其一統天下的野心也更為顯著,成為其他諸侯國眼中的“虎狼之國”。秦國的強大與其相對完善的制度分不開,尤其是賞賜制度,封君制便是其中一項。

春秋時期的秦國表現出濃郁的中央集權色彩,甚至國君之子都無尺寸之封,到了戰國時期卻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封君制。

秦國的封君制是怎樣的?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封君的主要物件

在春秋時期,秦國沒有像諸夏各國一樣實行分封制、采邑制,無論是國君之子還是功勳卓著的大臣,都從未獲得封地。但到了戰國時期,秦國開始建立起封君制,並在國家的發展過程中一步步完善。

從春秋時期的不封政策可以看出秦國是十分重視中央集權的國家,到了戰國時期為什麼會實行封君制呢?

實際上,秦國實行封君制是順應時代的要求,是歷史前進的必然,雖然其對君權產生過一定威脅,但在更大程度上推動了國家的進步。

戰國時,韓、趙、魏、齊、楚等國家的封君中,國君的宗親、親屬佔絕大多數。而秦國的封君則以有軍功的將相大臣為主,宗室貴族佔有小部分,還有一些遊說者和寵臣也是封君的物件。秦國的封君與其他諸侯國最大的區別莫過於封君物件,戰國時期雖然不少國家經歷改革,但大部分諸侯國還保留著“親親”的封君原則,秦國則更多地以軍功論高下。

第一,功臣。

在秦國的眾多封君中,因為軍功受到的封賞的佔絕大多數。如衛鞅便是因功被封為商君。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認識到目前的天下局勢,極力主張秦國攻打魏國,一針見血地說出秦國與魏國的利害關係:“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就像人有腹心病,不是魏國兼併秦國就是秦國兼併魏國。”

衛鞅認為當前是攻打秦國的最好時機,秦孝公贊同之下派衛鞅率領秦國的軍隊攻打魏國。

在這場戰爭中,衛鞅沒有辜負秦孝公的期望,透過奇謀虜獲魏國公子卬,最終攻破魏國。這一戰後,魏國的實力日漸削弱,甚至割地求和秦國,遷都大梁。秦孝公為了表彰商鞅的功勞,封給他十五邑,賜號商君。

樗裡子是秦惠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有智囊之稱。

公元前329年,樗裡子率兵攻打魏國的曲沃,大勝,後來又在與趙國、楚國的戰爭中多次取勝,可謂戰功赫赫。於是秦王將樗裡子封於嚴道,號為嚴君。

魏冉受封為穰侯,後來又多次加封。

魏冉為秦王推薦了白起這位名將,白起在征戰中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秦昭襄王將魏冉封為秦國宰相,封穰地,又加封定陶,號為穰侯。秦昭襄王三十三年,穰侯率兵討伐魏國,獲得魏國三個郡縣,再次加封。魏冉因功勳卓著,在秦國的名聲極盛,甚至百姓只聽聞穰侯而不知君主,因此昭襄王最終還是將他罷免,趕回定陶之地。

白起受封為武安君。

白起經魏冉舉薦成為秦國武將,在魏冉擔任秦國宰相的第四年,魏冉派白起攻打楚國的鄢城。在與楚國的這場戰鬥中,白起採用毫無人性的灌水法淹死楚國軍民,亡者達十萬之多,不戰而勝,最終攻佔鄢城。第二年,白起乘勝追擊,竟一舉拿下郢都。白起攻下郢城對楚國來說打擊致命,楚國也從此失去強國的地位,秦國在六國之中優勢更加明顯。

呂不韋受封為文信侯。

子楚之所以能夠成為秦莊襄王,幾乎全靠呂不韋的幫助。當時,子楚在趙國做人質,由於秦國屢次攻打趙國,子楚的處境非常危險。正當此時,呂不韋來到趙國做生意,他極有見地地分析了當前局勢,並給子楚指出明路,還給他五百金供其結交賓客等。後來子楚終於登上秦王之位,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報答呂不韋,封其為丞相以及食邑數十。

第二,貴戚。

秦國的封君雖以功臣為主,但也存在貴戚受封的現象,如穰侯、華陽君、涇陽君等等。與其他諸侯國相比,秦國貴戚封地現象不算十分常見。

第三,寵臣。

秦始皇的母親趙姬淫亂,呂不韋唯恐禍及自身,就將嫪毐送她作男寵。嫪毐非常得趙姬寵愛,因此得到的賞賜也很豐厚,甚至將其封為長信侯,居住在山陽之地。

第四,遊說之士。

如張儀受封為武信君。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可謂秦國的心頭大患,張儀是秦惠文王手下的重要謀士,楚王因曾受到張儀的欺詐對他非常怨恨,不惜割地向秦國討取張儀洩恨。於是張儀前往楚國,面對楚懷王難以抑制的氣憤無所畏懼,最後成功勸服楚王將他放走。張儀離開楚國後前往韓國說服韓王侍奉秦國攻打楚國,回國之後秦惠王賜給他五個食邑,並封為武信君。

二、秦國封君制的特點

第一,君號與爵號相通。

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封君往往不在正常的爵秩之內,君號要比最高的爵號高,但秦國不同。據相關史料記載,秦國二十等爵的最高爵是“列侯”,而“列侯”和“君”能夠通用,如衛鞅因為封地的緣故成為“商君”,又稱“徹侯”。

第二,虛封。

戰國時期,有些封君只有名號,沒有實際的封地。如白起受封為武安君,《正義》中提到白起受封的原因是其能夠撫養軍人士兵,得到百姓擁戴,因此賜號武安。由此可見,武安並非封邑的名稱,只是白起的封號。戰國時期,大多數封君都有食邑,不過也有少數只有封號沒有食邑者,

還有秦國的宰相蔡澤,在秦國擔任數個月的宰相,朝堂中有人討厭他,蔡澤害怕招來殺身之禍,就稱病辭去相位,號綱成君。有稱號但沒有封地,“綱成君”顯然僅是榮譽稱號。後來國君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的穩定不再輕易封君,到了戰國末年,虛封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

第三,有封邑者未必都是封君。

在秦國,因為有功勞或者達到一定爵位而享有食邑的人有很多,但這只是賜予受賞者稅邑,不是封君。如商鞅變法時規定達到軍功爵“五大夫”級別的能夠得到“稅邑三百家”;張儀遊說楚懷王結成秦楚之好後說秦國願“效萬室之都以為湯沐之邑”,“萬室之都”顯然不是封邑;姚賈破四國合縱有功,秦始皇非常高興,封其千戶,也是稅邑收入。

第四,因功受封者居多。

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軍功成為能在秦國得到封賞的唯一理由,因此秦國大部分受封者都是因功而封,宗室成員在封君中只佔小部分。雖然後來秦國太后當權,封了不少外戚、親屬,但秦始皇掌握秦國大權後又重新推行商鞅變法依賴的傳統法制,以軍功作為封賞的必要條件。

三、秦國封君制的危害

秦昭襄王之時,范雎曾勸說:“都城太大會危害到國家,臣子權勢太強會危害到君主。”可見當時秦國的封君權勢極盛,已經達到能危害君權的程度。

事實證明,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專權者大部分都是封君。

例如以穰侯為首的秦國四貴,他們的權勢直逼君主,富可敵國,甚至穰侯還有封地在京城附近。秦昭襄王與大臣商議國家大事時,“四貴”集團也派監聽,導致後來百姓只聽說太后、穰侯等四貴,不曾聽聞秦王,這對無疑對君主的權威產生了巨大威脅。後來秦昭襄王除掉四貴,他們權勢仍在危害秦國,嬴政剛登上皇位就遇到兩起因封君引起的叛亂。

呂不韋也因封君獲得巨大的權勢,他還在封地上養食客三千人,擁有強大的武裝軍事力量,時刻威脅著秦國的安危。

還有趙姬的男寵嫪毐,因得到趙姬的寵幸權勢極盛,在封地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戰國時秦國封君大都以“某君”為名,嫪毐的封地直接成為“嫪國”。

面對封君制帶來的危害,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主採用最常見的方式是不允許封君長期佔有封地,秦國也是如此。

在這樣的制度下,即使權勢再大也無法凌駕於君主之上,功高如張儀最終也沒能在秦國富貴晚年,後老死於魏。此外,秦國封君的封地不能世襲,減少了封君勢力經世代積累越來越大,最終威脅到王權的可能。

結語

春秋戰國時期,風雲變幻,諸侯並起。秦國能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最大的助力莫過於商鞅變法,封君制是商鞅變法中的重要激勵機制。

透過封君制的激勵,極大提高了秦國將相兵民的積極性,推動了秦國霸業的建立。但同時封君制也給秦國帶來了危害,造成君權的不穩定性,因此後來逐漸式微。

參考文獻:《史記》《呂氏春秋》《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