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一百年前,14萬中國勞工遠赴歐洲參加一戰,回來的人數讓人淚目!

100多年前的今天有一群年輕人,他們背井離鄉遠赴重洋,他們奔赴一戰前線馳援歐洲戰場,為協約國的勝利做出貢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變得越來越殘酷,肩負協約國主要戰爭重擔的英法兩國損失慘重,僅在索姆河戰役中損失約79萬餘人,法國在凡爾登戰役中損失54萬元,戰爭像一個無底洞,不停吞吞噬著鮮活的生命。

中國作為協約國之一,不得不被迫參戰,那麼中國為什麼要派出勞工參戰呢?他們又是怎麼去的?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中國勞工的參戰史。

遠赴歐洲參戰的中國勞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的範圍開始不斷擴大,當時中國遠離歐洲戰場,國家實力虛弱,所以為了不惹禍上身,中國對外宣佈不參與歐洲的戰爭,但後來袁世凱政府卻改變態度,派了14萬勞工參加這場戰鬥,那這又為什麼呢?

其實,早在一戰爆發的最初階段,袁世凱就提議對德國宣戰,以收回青島和膠東半島的主權,但是這個提議因為意見不統一,最後未能實現。再加上當初的日本為了強佔青島與膠州,對於中國參戰表示強烈的反對。

但到了戰爭後期,由於武器的改進,各個國家的傷亡都越來越大,歐洲國家的有生力量被壓制,尤其是在法國的戰爭中,法國軍隊遭到了極大損耗,所以相對來說,他們更需要外來力量投入,如果在當時有一股新的力量來幫助英法兩國,那麼戰爭的勝利一定會有很大的希望。

遠赴歐洲參戰的中國勞工

1917年,中國北洋政府在協約國一方對德國宣戰,並派出兩萬勞工奔赴歐洲戰場,為什麼不是士兵而是中國勞工呢?

當時的北洋政府左右為難,如果不參戰的話,在將來和會上將無一席之地,參而不戰的話必定會受到協約國的責難。幾經思慮後,

袁世凱總統府上秘書長梁士飴想出個妙計,那就是明示中立暗示參加

,途徑是:

以工代兵赴歐參戰,這樣的話,協約國勝利則成功在北洋政府,協約國戰敗則罪在商人,在此方針指導下,一場大規模的勞工招募運動拉開了序幕。

中國被迫參戰

由於報名人數眾多,中國勞工的選拔尤為嚴格,這些勞工主要來自北方,凡患有肺結核、眼性病、通牙病等疾病的報名者均被拒絕,當然,就待遇而言,遠赴歐洲的中國勞工比我晚清時期赴美洲修鐵路的同胞情況要好很多,

他們在上山前統一洗澡、消毒、發放有編號制服以及裝有鋪蓋、鐵飯碗的工具包等,並且他們要在招工營接受數月的軍事化訓練。

遠赴歐洲參戰的中國勞工

從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一戰結束,將近有14萬餘中國勞工遠涉重洋,來到戰火紛飛的歐洲代表中國參戰,而正是這些來自中國的勞工卻在異國戰場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而這也為中國後來成為戰勝國增加了些許的籌碼。

當時輸出勞工軍團的主要港口是威海衛、天津、青島和上海,那些被招募的勞工經過短暫的培訓後,從這裡乘船出發,經過蘇伊士運河,穿越地中海抵達歐洲戰場,大約需要三四個月才能到達法國港口。

但在這條路上,他們受到了異常的阻擊,許多勞工因為疾病的原因,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同盟國的打擊,在這裡,協約國任何船隻都會成為德國潛艇的攻擊目標。據記載:

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擊中了一艘運輸華工的郵輪,就有543名華工全部遇難。

遠赴歐洲參戰的中國勞工

在這次事件之後,華工的運輸路線只好改道而行,船隻需要繞過非洲好望角或者橫渡太平洋抵達加拿大,然後再走旱路抵達法國。最然是躲過了危險,但是路程卻增加了,單海上的行程就需要走3個月的時間,走旱路肯定時間更久。

雖然危險重重,但更加致命的是英法兩國並沒有兌現食宿合同,華工被關在陰暗潮溼的船艙內,再加上缺醫少藥,一旦得病只有死路一條,而平安抵達的勞工也好不到那裡去。

在中國對德宣戰後,英法當局壓榨剝削華工是常有的事情,他們不僅要挖掘戰壕、修築工事、野戰救護、掩埋屍體、清掃地雷、築路架橋、卸運糧草、裝卸給養等,凡是戰爭所需要的,他們幾乎無處不在無所不為,因此,也有很多中國勞工犧牲在戰場上,不僅如此,英法兩國並沒有按照約定包吃包住。

遠赴歐洲參戰的中國勞工

中國在對德宣戰後,英法兩國幾乎把所有華工都安置在前線,在那些歐洲人眼裡,中國的勞工如同白蟻一樣任勞任怨,而包吃包住也成了一句謊言,所有的伙食費、置裝費、醫療費都要從工資中扣除,最後到手的僅僅是約定工資的一半,甚至他們還被歐洲人稱為二等公民遭受著非人虐待。

英國的軍隊不允許中國的工人使用廁所,

就在1917年,華工13營的一位工人,因違反規定擅自使用廁所遭到英國人毆打,這樣的行為激怒了很多當時的工人,在那裡大部分人都是山東人,這些中國人講義氣,為出這一口氣與英軍纏鬥在一起,最終兩敗俱傷,多名華工傷亡。

勞工命運

遠赴歐洲參戰的中國勞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維持戰爭的需求,英、法、俄三國都與中國勞工簽署了長期合同,1904年,中英簽訂的協議中規定了:

在1904年到1906年期間招募南非中國礦工的聘用和待遇問題,在1916年到1920年間,英法兩國也僱傭了14萬的中國勞工,而俄國在1915年到1917年5萬的中國勞工。

根據法國提供的資料,僱傭勞工中,三萬多名來自北方,4000多名來自南方,在這些勞工中,還有一些學生以及失業的低階公務員,在中國就科舉制度中獲得低階文憑的人,但被英國人和法國人運送到法國的中國勞工,大部分都來自貧窮的農民家庭,特別是來自山東農村的貧困家庭的貧。

一直到1918年10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據統計:當時在英方管理下的中國勞工約96000人,其中8萬人仍然在繼續工作,從事填平壕溝以及修復破損的路面或者運送物資到前線,這些勞工大多待到了1920年才被遣送回國。

巴黎為中國犧牲的勞工立的墓碑

而在法國,中國勞工直到1922年才得以回國,此外,還有數千名華工留在了戰後勞動力嚴重匱乏的法國,一些人與當地女子結婚,甚至還參加了第二次的世界大戰,這些勞工沒有被記住名字,代表他們身份的只有一個印有公號的手環。

戰後統計:14萬中國勞工死亡約1萬人失蹤2萬人,這2萬人名義上是失蹤,但是能活下來的又有多少?因為他們的付出,中國第一次以戰勝國的身份立於世界舞臺,他們與中國人的形象,讓世界各國看到了中國人聰明、勤勞、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

為了銘記一戰是中國勞動工人為法國戰場所做出的卓越貢獻,1998年,法國政府在巴黎立起了一座戰爭紀念館,並且所有墓碑都面朝東方,朝向這些中國勞工魂牽夢繞的祖國,以慰藉他們回家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