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三家分晉:趙襄子家事難理亂社稷,韓魏受難,魏斯兢兢業業得天眷

《左傳事緯》中評價:智伯滅而三晉之勢成,三晉分而七國之形立,讀《春秋》之終,而知戰國之始也。這說的是春秋戰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三家分晉”,它不光關係到一族、一國的局勢,更深刻地影響了春秋戰國之際整個天下的形勢。

三家分晉後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產生了,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由此拉開。可以說,三家分晉是中國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的分界點,那麼它是如何發生的呢?發生之後的韓趙魏又有著怎樣的處境?

春秋末期一些國家大權逐漸從君主手裡轉向王室貴族的大夫手裡,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也不可避免的走到了這一步。掌握晉國實權的一共有六家大夫,分別是韓、趙、魏、智、範、中行,此外還有郤、欒等大家族。當範、中行被打散後,便只剩下韓、趙、魏、智,其中智的勢力本來是最大的。然而其掌權人智伯瑤賢而不仁,最終導致了三家分晉的發生。

他上位後便對另外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原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歸給公家。並表示智家願意拿出一萬戶邑,智伯瑤說得好聽,可其他三家怎麼會願意?那是他們祖輩辛苦打下來的勢力,無奈礙著智家的勢力,魏桓子與韓康子還是乖乖聽話。

趙襄子卻不願意,於是乎智伯瑤聯合韓魏兩家攻打趙家,公元前455年晉陽之戰爆發。為了攻下趙家,智伯瑤引晉水淹城,沒成想這惹起了韓魏的警惕。因為韓魏各自的封邑邊上也有河道,晉水既然能淹了晉陽,那有一天搞不好自家土地也會有同樣命運。

恰好趙家派人來去勸,結果變成了韓趙魏聯合起來鬥智家,智伯瑤全軍覆沒。為免除後患,韓趙魏又一次殺智伯瑤家族兩百餘口,平分其土地。緊接著韓趙魏三家又發展了一段時間,才正式瓜分晉國,再請求周天子封為諸侯。

趙襄子家事難理

這期間趙家經歷了一番傳位風波,趙襄子因為趙簡子沒有立哥哥伯魯為繼承人,便也不肯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先是封伯魯的兒子於代國,稱代成君,但這位代成君早逝。趙襄子只好改立其子趙浣為趙家的繼承人,等他去世,便讓趙浣繼位。結果趙襄子的兒子趙桓子不開心了,等趙襄子去世,便驅逐趙浣自立為國君。

可趙桓子活得也不長久,繼位一年就去世了,他本來是有兒子的。趙家族人卻認為,趙桓子做國君本來就不是趙襄子的主意,應該遵從趙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殺死了趙桓子的兒子,再迎回趙浣為國君。這便是趙獻子,趙獻子的兒子趙籍上位後,於公元前403年與韓、魏一同瓜分晉國。趙國由此成立,稱之為趙烈侯,並追贈父親趙獻子為趙獻侯。

韓魏兢兢業業

趙家陷在家事中,韓魏家卻在兢兢業業,主要是滅智時魏與韓分得的利益比較少。籠罩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這讓韓魏很壓抑,因此他們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強,不被列強吃掉再發展。趙襄子去世後,魏斯繼任為晉國正卿,任用李悝實行變法。是戰國七雄之中最先實行變法的,在魏斯的兢兢業業下,魏家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魏斯總共在位五十年,向西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向北越過趙國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三家分晉後為魏文侯,韓並沒有如魏一般把握形勢。它倒黴催的正好處在諸國的包圍之中,發展空間很小,國土面積也不大。即使在三家分晉後也是如此,韓康子之後經歷了韓武子、韓虔,韓虔在三家分晉後稱韓景侯。

可韓家、韓國始終處在弱小位置,一直到第六代君主韓昭侯任用申不害變法,才短暫強大了幾十年。但也僅此而已,從始至終的弱小又離秦國近,註定韓國是六國之中最先被滅的那個。如果說當年戰爭的結局不是韓趙魏滅智,那接下來必然是智滅韓魏獨佔晉國,面對一個強大的晉國/智國,秦國還能一統天下嗎?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事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