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若是朝廷同意司馬光,把熙河一帶全送給西夏,怎會導致靖康之變

司馬光一國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編纂了中國歷史最著名的兩部史書之一的資治通鑑。在變法上,王安石新政是有好處,可落實到全國範圍的執行上就漏洞百出。而在司馬光等保守派的經濟學觀念來看,世間的財富是有限的,官不可與民爭利,加上新政的漏洞,其實際真的變為了官府斂財的工具(後世蔡京等人便是利用青苗法使百姓強制借貸,以壓榨財富)使得溫公更為反對。而且,在私德上,司馬溫公和王文公都是真君子,僅政見不合而已

朝廷對於王荊公變法的措施應該是始終搖擺不定。要是一味否定就不會一會兒加諡號一會兒廢除了。而且之後的丁謂蔡京蔡襄都算是王系人馬,至少早期經過王的提攜。不少文人由此評論說王的人品文章都不錯,只是用的人品質太壞。北宋當時並沒有“民族國家”的完整概念,司馬光作為政治上的保守黨,經濟上的地主階級,他的所作所為,只是以此為出發點罷了。既處在階級社會,行動必然帶有階級印記,行事為了自己的階級利益,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談不上什麼黑點。關於對西夏政策,實際上司馬光早年也是主張對西夏用武,收復失地的。不過司馬光對此沒啥成就,在麟州還因為對西夏兵敗被貶過官。熙河之役的勝利對於新法來說本身就有很大的政治意義,作為保守派,自然要貶損此役獲勝的實際價值。既如此,在全面清算新法的時候,將收復失地退還,並且宣稱收復的這些土地是徒勞無功,也是很自然而然的。

然而事實上,熙河之役勝利的各層面上的意義都是很大的。此役之後,西夏事實上處於了北宋戰略包圍之中。而且之後沒幾年,西夏陷入了內亂,可以說是天賜良機。可惜宋朝趁機伐夏後的一系列戰役決策失誤,導致損兵折將無功而返。讓人無語的是,這時候本來應該檢討軍隊建設,戰役規劃層面的問題,然而這時候一竿子守舊派跳出來說,這仗打輸了,全是因為熙河之役打贏了。大概邏輯是:全怪熙河之役,讓宋朝有了對西夏戰略進攻的條件,然後進攻輸了;如果沒有熙河之役,可不就不會去進攻了。所以啊,全賴王安石變法後打贏了熙河之役,其邏輯的強大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然而,這時候王安石早已罷相在家,可謂飛來大鍋。

司馬光歸還收復的土地,實在稱不上是什麼“深思熟慮”的舉措,純屬打擊政敵而已。其實司馬光還主張把熙河一帶全送給西夏,不過這個反對的太多,只好作罷。至於北宋休養生息之後,準備一舉滅掉西夏,這個問題其實提的很沒必要,因為在此之後,北宋防禦西夏的軍備從來沒有停過,但是卻一直沒進攻。甚至,其後大約40年,靖康之變的時候,有一隻沒能及時趕來的勤王之師,就是正在在防禦西夏。當然司馬光那群在世的話,可能又會說:果然就不該反攻西夏,把這片防線土地都割給西夏收縮防線,不就能趕回來勤王了嗎?

小編認為,看歷史不能從現在的角度看,不能用現在的價值觀判斷古人的行為。王安石變法其實正統史書上評價非常不高,王安石諡號文,司馬光諡號文正,司馬光說過“文正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但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諡號會是文正,可見當時人對司馬光的評價之高。